去年公民投票不同意核四商轉與三接遷離藻礁區後,企業界、能源專家皆警示未來必然缺電;擔心能源轉型若不成功,產業會失憑藉。財經媒體皆製作專題報導:沒了核四,風能、光電進度都落後,穩定的綠電何在;當能源經濟專家分析電力缺口,二○二五年核電歸零肯定會缺電時,網路輿論在問:「為什麼公投前不講清楚說明白呢?」
其實公投前各方已申論缺電議題,能源專家、工商大老多建議政府務實面對台灣缺電真相,檢討躁進的非核家園政策。台灣工商團體與在台外商團體,也曾對民進黨廢核目標,將導致缺電及不利產業投資表達憂慮。四年前以核養綠公投案併地方選舉同步投票,更獲得近六成民意支持;但廢核政策不改,還把核四燃料棒運離台灣。
所以欲回答為什麼公投前不講清楚?必須反省台式民主的淪落。核四商轉與護藻礁本是科學為本,可運用公式推估結果的能源、生態議題,分析清楚利弊,讓公民就事論事地投票,官民再共同承擔結果,兩無怨懟。可是民進黨焦慮後續選舉得失,將保衛政權與決戰公投畫等號;在宣講公投議題時,加進擁美、反中、族群地域意識等激素。
民進黨還複式動員,租遊覽車載客,請歌舞女郎熱場,攻訐公投亂台灣、抱中國大腿會害死台灣;並再三招喚台灣隊站出來,響應不被鎖在中國的號召,又嘉許支持群眾是死忠隊伍。如此切割煽動對立,使缺電和產業維生的主張竟成空谷跫音。
民主須賴持續優化法制,如行政中立、司法獨立、警調超越黨派、選委會公正辦理選務等,而逐步演進。民進黨完全執政後,行政權侵凌立法權,政治力收編司法、監察權,獨立機關被洗成清一色;民主運行變成僅有選舉當門神,卻致力削弱在野黨。如此逆民主憲政應存之義,致政黨、社群對峙愈烈;公投前,工商界與能源專家躲避黨爭,因為已難覓具公信論辯的淨空。
尤其得政權護體的政治網工,妄議不同意能源、生態、食安等公投案的理由;還製作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圖卡,偽造他說過民進黨宣傳公投的標語:「四個不同意,台灣更有力」。調查局說會追查偽造假訊息者,但公投結束前,圖卡在綠營群組裡照傳無礙。連前總統馬英九也在公投前投書媒體,指特定單位挹注資源的網軍「猶如錦衣衛或祕密警察,長期在網路上霸凌與主政者不同意見的聲音,甚至逼死一位優秀的台灣外交官」。
少數媒體報導公投議題雖堅持專業,但對照網工的瓦釜雷鳴,黃鐘聲悄。且執政者已能影響大多數傳媒的政治立場,批評當道的新聞台遭撤照後,發揮寒蟬效應。公投前就算媒體有心製作能源專題,工商大老、學界碩彥乃至社會名流,也難周全表達見解。
公投後工業巨子郭台銘預言一定會缺電,諷大家做了決定就別埋怨;清大教授說遺憾核四等公投未過,但尊重人民的決定。種種意在言外,反映台灣政治的內捲化,即將科學問題複雜化,消耗資源,製造對立,又陷入停滯。欲跳出此等消耗精力的內捲死循環,必須改革台式民主,強化政績問責制;政治本業應是為民興利,而非消滅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