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人生病了看醫師,植物生病了也應該看醫師」。農委會去年度補助全台46處農會、鄉鎮市公所與試驗單位設置儲備植物醫師,上百名報名者經過筆試、口試和培訓挑選出來,派駐到基層,台南區農改場輔導雲嘉南縣市14名儲備植醫,這群高學歷又年輕的生力軍,經過半年基層的歷練,農民反應都相當好。
除了幫農作物「治病」,這群植物醫師正在進行一場農業革新,改變農民一發現有病蟲害直接找農藥行買農藥的習慣,期待「植物醫師法」早日通過立法,擴大執業空間,也可從源頭守護國民食品健康。
國內培育植物醫師主要是台大、中興,嘉義大學及屏科大4所大學,除在學校養成專業知識,實作經驗也相當重要,作物疑難雜症多,需要經歷現場磨練。派駐台南區農改場的儲備植物醫師黃靖就說,可接收雲嘉南等地區農民送檢樣本,作物種類和案件數量比單一農會接觸機會更多。
29歲儲備植物醫師郭尚明,派駐雲林縣莿桐鄉農會,是台大植物病理與微生物學系畢業,以輔導花胡瓜(小黃瓜)為主。他說,主要目的是農藥減量及合理化施肥等建議,因成效不錯,農民開始主動找他,農藥店的優勢是農民熟悉的感覺,但農藥行可能看到葉片生病就會直接給藥,植物醫師則會先診斷找出原因,避免使用多餘的農藥。
27歲劉偉誠是中興大學昆蟲系碩士畢業,派駐在嘉義中埔農會植物診所,以輔導萊豆(皇帝豆)為主,農民以往以雞尾酒法防治,就是混合2、3種藥劑,經過正確診斷並掌握防治時機,建議只用一種藥就達到防治效果,取得農民信賴。
台南區農改場副場長陳昱初也說,實習植醫只是經驗不足,但派駐各地表現都很受肯定,農改場研究人員採師徒制帶領,透過多元訓練加強實務經驗及強化專業能力。
植醫看診收費 有待達成共識
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主祕柯榮輝說,實習植醫訓練後分派到各場域服務,提供病蟲害及時正確診斷,合理用藥及作物栽培管理等,重要性漸獲肯定,台灣是溫暖氣候,氣候變遷許多病蟲害一直再演進,防檢局去年6月成立植物醫師推動小組,植物醫師法8月送行政院會討論,希望早日通過立法,賦予植醫更大的執業空間。
目前,立法面臨的關卡是有些農藥行擔心要有處方箋或用藥建議,做生意不方便。陳昱初就說,植物醫師和農藥行只要配套做好,是可以相輔相成。還有,現在農藥行、農改場等免費諮詢管道多,未來植醫看診要收取費用,還有待達成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