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明年米價可能要上漲了!公糧收購價格已十四年未調整,行政院會昨天決定自明年第一期稻作起,各種公糧收購價格統一提高二元。農糧署表示,收購價格提高後,會增加農民申報和繳交的意願,但糧商為收購稻米勢必要提高收購價格,當然會反映在稻米零售價格上。
公糧收購價格自民國八十二年的第二期稻作後就未再調整,但同時期間,稻米的總生產費用增加約一成一,躉售物價指數更上漲二成九。朝野立委及各縣市都迭有建議應提高公糧收購價格,農委會昨天在行政院會上提出報告,決調高收購價格各二元,即分別是計畫收購價格蓬萊稻穀是二十三元、在來稻穀二十二元;輔導收價蓬萊稻穀二十元、在來稻穀十九元;餘糧收購蓬萊稻穀十八點六元、在來稻穀十七點六元,調幅介於百分之九點五至十二,收購數量維持不變。
收購價格提高後,將使原已休耕種植綠肥的土地再回歸生產稻米,粗估會增產十萬公噸的稻作;財政負擔也將從未調整前的四十九億元,提高到七十八億元,但休耕補貼則會減少十億元支出,合計政府財政支出將增加十九億元。
提高收購價格雖可使現有二十三萬餘戶稻農受益,估計每人每公頃增加二萬一千元的收入;但對於民眾關心的米價問題,農糧署副署長游勝鋒坦言,的確會影響市售稻米價格,但稻米選擇還是很多種,且台灣民眾每年每人的白米食用量才四十八公斤,所以影響不大。
農委會說,收購的公糧將供作學童營養午餐糧、軍糧、加工用糧、法務糧及飼料用米,部分作為國內救助及配合外交政策辦理糧食人道援外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