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歲高新川滿屋古農具 「氣死貓」竹簍 貓望簍興嘆 「草蓆車」養活一家人
【本報蘆竹訊】「從有記憶起,不是到河邊放牛,就是跟著父親帶著農具下田插秧、耕作、除草。」世代務農的六十四歲農民高新川,二十年前放下鋤頭改行賣飼料,將斑駁的老農具和鄰居丟棄的生活用具視為「稀世珍寶」,累積收藏二百多件,家中宛如是座「農村博物館」。
出生農家的高新川說,念完國小就跟著父親種田,「在我的生命中,農具帶給我太多的回憶和感情」,農業機械化後,古早農具慢慢藏放倉庫,別人視為過時廢物,他卻視為「寶物」。
高新川二十年前轉行賣飼料,就是忘不了老農具的味道,閒瑕時,他把倉庫中每件農具拿出來擦拭,過去酸甜苦辣的一幕幕浮現眼前,「在電器化時代,古早農村生活用品蘊藏著先人的生活智慧」,他決定好好珍藏,鄰居汰換丟棄的日常生活用品,大到八角床、櫥衣櫃,小到瓷碗、煤油燈,他全部接收。
高新川特別將住家三樓闢為展示間,走進四十坪大的展示間,讓人有時光倒流的感覺,竹編的桌子、簑衣、龜揹、竹簍、各式各樣古早農具、八角床,有的逾百年歷史,常參與社區活動的他,對收藏品如數家珍,喜歡和友人分享他的收藏樂。
高新川介紹「氣死貓」竹簍,「它最能彰顯先人的生活智慧,早年沒有冰箱,先民冬天將醃肉放在竹簍內,掛在樑上,即使是敏捷的貓也沒辦法偷吃」,取名「氣死貓」更是一絕;早年農村家庭做副業的「草蓆車」,在四○、五○年代,是農家「賺外快」的經濟來源。
他表示,家裡的第一台腳踏車就是靠它賺來的,收藏古早農具和生活用具,也是要讓下一代了解早期農耕的辛苦,不能讓它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