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芸法師的作品益形厚實了。
在他的新書《佛法其實很簡單》中,寫了一篇有關老人的文章,舉了四個例子,一個比一個震撼,為篇幅所限,只能摘錄兩則。
他看過一部日本電影「楢山節考」,印象深刻。那是描寫日本一個常年下雪、貧窮落後的村落,為了嚴控人口,有一不成文的習俗│凡到七十歲的人,就要送到楢山上去等死。這片的女主角阿玲婆和其他老人不同,她對山上一點也不害怕。雖然她已年老,仍有工作能力,兒子也不願意送她上山,她只好砸爛自己的牙齒,做好上山的準備。
永芸法師記得,兒子背著阿婆一路上山的沉默,沿途所見處處白骨,驚心動魄。他們找到一塊清靜的山谷,阿婆閉起眼睛,盤腿靜坐,叫兒子趕快下山吧!兒子最後流著淚奔下山。阿婆平靜堅毅的臉龐、坦然面對生死的畫面,至今仍留在永芸法師腦海,他表示這是他看過把死亡表現得神聖而富禪意又悲壯的傑作。
佛陀時代,也有個「棄老國」,有一條荒繆的規定:凡是老人都要驅逐到遠方,不可以養在家裡。
有一位大臣,父親年老了,但他不忍心把父親流放山林,就瞞著親友鄰居,把父親藏在地窖裡奉養。
他的孝心感動天神,天神化現在宮殿中,故意給國王出難題,最後,還是靠老人的經驗化解危機。
從此,解除禁令,也因為有老人的智慧參與而富強。
我住院將近八年,耳聞目睹了不少人倫的悲悽。
「老」之所以稱「寶」,是因為久歷風霜,把稜稜角角都磨光了,達到圓融的境界,凡事應該看得透,放得開。
人生如戲,扮什麼角色,就盡力演好什麼戲。
星雲大師曾不止一次講過這樣的故事:徒弟作了住持,師父站班,看住持的臉色行事。訪客來了,住持毫不客氣的命令師父倒茶,師父就必恭必敬的奉上兩杯。又一下,住持命令切水果,師父照辦。再一下,住持有事外出,交代師父陪客進餐。訪客早已明白師徒關係,言裡言外,有責怪住持之意,師父馬上阻止。他認為住持處處厚待他,叫他倒茶,並沒叫他採茶;只叫他切水果,沒叫他種果樹。
非有這樣火候,不足以稱「寶」。
如果既老又病,則必要有自知之明,是靠人來養,是靠人來扶侍。世間事說白了沒什麼應該不應該,把過去忘掉,最好調適到返老還童,甚至成為嬰兒年代。
我全身癱瘓,護理人員有時待我如嬰兒。
能當孩童真好,就像《法華經》中所說:深宅大院失火了,但貪玩的孩童仍不知走避,在大人的勸導下離開,並為他們準備好羊車、鹿車、與大白牛車。
面對死亡,是人生的必經歷程,死亡是另一個生的開始,如這輩子有什麼不如意的事,還可寄望來生,若有幸往生西方淨土,則更是絕佳深造機緣。當道業有成,仍可重回世間,結合同願同心者,共為締造人間佛教而努力。
(彭寬怡/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