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六一八~九○七年)絲綢考古較早的發現是在本世紀初,敦煌莫高窟藏經洞
發現的大量經卷文書佛畫以及豐富的絲織品。但這批絲織品大多被斯坦因和伯希和帶到英法兩國,分別藏於大英博物館和吉美博物館。由於藏經洞的封閉年代是在北宋早期(當地屬西夏時期),因此,洞中所藏雖有早期作品,但大多是晚唐實物。一九六五年敦煌研究所在敦煌莫高窟第一三○、一二二、一二三窟前發現的則是盛唐時期的絲織物。
此外,在新疆吐魯番和尼雅的墓葬發現了大批唐代的聯珠對禽、對獸變形紋錦,如對孔雀、對鳥、對獅、對羊、對鴨、對雞、鹿紋、龍紋、熊頭、豬頭等象徵吉祥如意的圖案,還出現了團花、寶相花、騎士、貴、王、吉字等的紋飾。織造技術已經從經顯花發展為緯顯花,其中以寶相花鳥錦鞋和錦裙、針衣的暈色效果最為突出。寶相花鳥錦鞋的襯裡是由大紅、粉紅、白、墨綠、←綠、黃、寶藍、墨紫八色絲線織成的彩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