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堂鐘聲】 事與願之間

文/黃羿瓅 |2021.12.27
938觀看次
字級

文/黃羿瓅

人生充滿著「事」與「願」,願是希冀、理想的;事是寫實、真正發生的。二者之間的過程,則充滿了光明、欣慰、迷茫或者無奈。

三國時曹魏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嵇康,也是卓越的音樂創作家。他天資聰穎、博覽群書,崇尚道家,以莊子為師;生性耿直而不羈,只想遺世隱居不隨俗流,為「竹林七賢」之一。

嵇康的妻子是曹操曾孫女,他做了個閒官──曹魏中散大夫,世稱「嵇中散」。後司馬家族掌權,大將軍司馬昭欲禮聘,他先是躲避,連鍾會帶著盛禮拜訪也被無視,接著決定隱居不仕。

「竹林七賢」成員在政治立場上不同,其中山濤接受官職,卻在離開該職時,舉薦了嵇康。甚有個性的嵇康便作〈與山巨源絕交書〉,並且羅列自己的「不堪」與「不可」,堅拒為官。

此事至此原可結束,壞就壞在一顆石頭驚起了千層浪。嵇康有好友呂安、呂巽兄弟,某日呂巽淫辱弟妻,呂安氣得要告官,被嵇康勸住;不料呂安旋被呂巽做賊喊捉賊的反告、誣諂,鋃鐺入獄。嵇康義憤填膺,覺得有負呂安,遂再寫了一封信與呂巽絕交,更為呂安出面作證,卻連帶被抓了。消息傳開,引來社會巨大的抗議,三千名太學生聯名要求釋放嵇康,還邀他去太學執教,轟動一時。

嵇康仗義執言卻受牽連,在獄中寫下長篇〈幽憤〉詩,述及自己由母兄撫養長大,蒙受寵愛;談及自己的愛好和志向,再論及諸事上的不識人情、呂安事上的大意疏忽。「嗟我憤嘆,曾莫能儔!事與願違,遘茲淹留。」對於自己身陷囹圄,他憤慨而感嘆,一生只想逍遙彈琴、自由為文,如今際遇卻與願望相違背,恐怕是要久留於牢籠了,這種痛誰也無法比。

西方有個哲學理論「莫非定律」,用俗語說,是「不怕一萬,只怕萬一」;對應到嵇康這個事件,是「該來的一定會來」或「怕什麼就來什麼」。當初被他漠視的鍾會,此時向司馬昭言說嵇康影響力過大,是司馬氏奪取天下的威脅,應乘機剷除。

司馬昭深覺有理,加上他是曹氏女婿,又多次請他為官遭拒,若這人不能為己所用,必是隱患,遂下令連同呂安一併處死。

相對於「莫非定律」,試想,嵇康先前若未多事勸行呂安、之後再為其挺身而出,是否就不會發生「蝴蝶效應」──牽一髮而動全身,遭遇殺身之禍?還是他自言「才多識寡」的毛病,早晚會導致「禍不單行」的「馬太效應」?「窮達有命,亦又何求!」

總之,命運的擺布他無力改變,詩篇最後還是強調了不與司馬氏合作的堅定態度。

於是,如此滿腹經綸,有著勁松般堅毅傲骨的人,在刑場上向兄長嵇喜要來愛琴,撫了一曲〈廣陵散〉,仍不向權貴低頭,僅遺憾自己的〈廣陵散〉要失傳了。遭到不幸時,年僅三十九。

願,為冀望,為動力;事,則為實際情況。自由放逸乃嵇康的嚮往與追求,卻事與願違。

生活充滿情理之中的過程,及意料之外的福與禍,我們要花多少心血,才能走向自己立下的願呢?

「人定勝天」有時是自我安慰,「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比較對,因為福禍相倚,要抱持平常心,懂得樂觀與放鬆。然而,我們仍須盡心努力,為了願,甘心為事所磨,亦即陶淵明所說的:「衣沾不足惜,但使願無違。」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