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奎特(Albert marquet 1875-1947),法國畫家,曾於法國國立裝飾藝術學校就讀,於一八九二年邂逅馬蒂斯,一八九七年入法國名畫家牟侯(Gustave moreau)的畫室,並於一九○○年,與馬蒂斯攜手合作藝術宮的一連串裝飾工作。一九○四年,成為秋季沙龍的創始成員,一九○六年和野獸派畫家杜菲(Raoul Dufy)一起住在哈佛,一九○八年接管了馬蒂斯在聖‧米謝勒街的畫室,教授並大量創作,同時在法國境內與國外做廣泛的旅行,在一九一五年至一九三八年間,相繼旅遊馬賽,阿爾及耳、波爾多、挪威、埃及、西班牙、羅馬尼亞、俄國、北非、瑞士及荷蘭,直到一九四六年五月才回到巴黎,稍後,再訪瑞士,旅行與不停的寫生,對於他的畫藝與見聞互惠,題裁相對廣泛而深沉,是他日後成熟風格的奠基。
馬奎特和馬蒂斯同為牟侯畫室的學生,牟侯的教學活潑自由,完全沒有教條的規範與約束,深深地影響這兩位在日後成大名的學生,馬蒂斯的風格更接近狂恣的野獸主義色彩,線條偏向中國書法書寫性的揮灑而略帶笨拙凝重;而馬奎特則耽於沉靜柔適的寒色調,清冽冷謐而渲染著些許淡淡的愁緒,兩位都脫離印象主義點描的窠臼,和過度強調色光物理特性所造成的視覺感官刺激,在後期印象主義以梵谷、高更、塞尚之後,異軍突起,各自建立起鮮明的風格旗幟,是日後表現主義與野獸主義的先驅。
「鏡湖泛舟」(附圖)全用冷色調,色相少得可憐,主色相為中間色系的綠色,搭配遠山帶紫的灰色階,再矇上霧藍的天幕,中間色帶還高掛著鵝黃的朵雲。綠色相的調子相當豐富,由倒影的灰調帶黃偏綠的低明度階,往滲藍加明灰的波幅粼漣漸層潑開,襯底映著天空的霧藍、鵝黃和萌綠,氣氛顯得幽靜而清新無染,就是這種清新無染,沒有一點塵埃的湖面,人物泛著小舟,如同大文豪蘇東坡(前赤壁賦)中的「唯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那般的愜意與快適。
馬奎特的景物像極了南宋空靈的邊角山水畫,喜歡留出偌大的空白,風景或人物都卑微而謙遜地靜默在角落,只為著心靈在那空白處更大的馳騁。
「鏡湖泛舟」 1925年
油畫 畫布 50畛61公分
私人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