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父母自身承受的壓力程度,竟與孩子使用螢幕時間的長度有關。根據一篇發表於今年十月《情感疾患報告期刊》的研究指出,在新冠病毒大流行期間,兒童使用螢幕的時間,是建議值每天兩小時為限的三倍;父母壓力愈大,孩子花在螢幕上的時間就愈多。
研究由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研究者所進行,研究者以一百零四名六至十二歲孩子的父母為對象,其中有七十三名父母完成網路調查,與一份評估其壓力水平和參與孩子活動的問卷。結果顯示,在病毒大流行學校關閉期間,兒童每天平均花在螢幕上的時間,將近六小時;研究中有些孩子每天使用螢幕的時間,甚至高達十三小時。
整體來說,兒童每天使用螢幕的時間較疫情發生前平均增加三點二小時;家長的壓力水平呈現中度到高度;相較於壓力為低中等水平的父母,高水平的父母壓力與兒童使用螢幕時間增加,有顯著相關。
宇寧身心診所院長吳佑佑表示,新冠疫情期間,當實體互動被剝奪、在家時間拉長,孩子使用網路螢幕時間增加是可預期的。台灣臨床也出現相同現象,本來父母可以控制孩子使用網路的時間,但疫情後許多事情都轉向數位化,如課業學習、同儕聊天、朋友互動等,自然螢幕使用時間增加。
吳佑佑建議,父母應從培養孩子興趣著手,也提醒家長,實質的社會互動跟學習,對兒童發展很重要;六至十二歲孩子,特別需要「陪伴」,若父母處於壓力狀態下,很難幫孩子做完善的安排。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表示,上述研究結果是非常重要的提醒,兒童比起青少年更需要父母的引領,父母在這時期為孩子所做的安排,也比較有成效,建議家長可透過覺察、創造與正向看待疫情三步驟,將壓力轉為助力,進一步建立有溫度的親子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