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底核准新一代小分子標靶藥物,在HER2陽性晚期乳癌的新適應症,對於原本只能使用化療而沒有標靶藥物可使用病患來說,為一大福音。圖/台灣乳房醫學會
【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乳癌是台灣婦女發生最多的癌症,為女性癌症之首,死亡率排第四;國健署癌症登記資料顯示,2018年診斷出14,214名乳癌個案,平均每37分鐘有1名女性罹患乳癌。衛福部食藥署據此臨床試驗,於今年10月底核准新一代小分子標靶藥物,在HER2陽性晚期乳癌的新適應症,對於原本只能使用化療而無標靶藥物可使用病患來說,為一大福音。
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曾令民指出,乳癌患者中HER2基因的表現是影響乳癌預後重要因素,大約有20-25%左右乳癌患者的HER2過度表現。受此影響,腫瘤生長速度快,一旦復發時可能會轉移至腦部或肺部等器官,若被診斷為腦轉移,中位數存活期只有26.3個月。
過去治療HER2陽性晚期乳癌,第一線與第二線皆有標靶藥物可以使用,但到了第三線因為健保適應症的限制,大多數患者只能選擇使用化療藥物,控制腫瘤生長。台灣今年十月底通過新一代小分子標靶藥物新適應症,用於已接受2種或2種以上HER2靶向療法治療失敗的HER2陽性轉移性乳腺癌患者,帶來化療以外的藥物選擇。
馬偕醫院乳房外科主任張源清表示,目前HER2陽性晚期乳癌的標靶藥物治療,最大瓶頸是一般大分子量標靶藥物難以通過血腦屏障,造成前線標靶治療不易控制腦轉移。後線藥物使用也因健保限制,除了化療外,患者與癌症病魔纏鬥時,後線無標靶可用。
三軍總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戴明燊,去年在歐洲腫瘤醫學會亞洲年會,發表新一代小分子標靶藥物在Nala Trial臨床試驗中的亞洲族群分析,發現新一代小分子標靶藥物,在總存活率、反應率、患者用藥後因腦轉移必須更進一步治療的比例,都比舊的標靶藥物更加優異,亞洲人的總生存期更是多出了5.1個月。
台大醫院乳房醫學中心主任黃俊升表示,新一代小分子標靶藥物新適應症的通過,對醫師來說,等於有了比現在更好的武器,去對抗轉移性乳癌,新藥對患者來說,無疑是一劑強心針。他也提醒,女性應定期乳房篩檢並留意自身狀況,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並聽從專業醫師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