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燈籠工藝之美 杜柏錡、唐秋水延續風采 |2021.12.17 語音朗讀 1585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彩繪工藝師杜柏錡(左)、燈籠工藝製作大師唐秋水(右),喜愛傳統燈籠文化,用手工讓傳統延續。圖/人間福報製作 【本報綜合報導】製作燈籠費工能傳承的人不多,導致燈籠師傅愈來愈少,彩繪工藝師杜柏錡、手作竹篾燈籠師傅唐秋水熱愛燈籠文化,他們仍秉持手做工藝,盼傳統燈籠文化能繼續流傳。台南市安定區蘇厝第一代天府真護宮,於2008年邀請彩繪工藝師杜柏錡為王船祭製作2個大型燈籠,因損壞多年,今年重新委託杜柏錡進行修復,讓古色古香的燈籠重新亮相。蘇厝第一代天府真護宮16日公開大燈籠修復進度,已接近完工的大燈籠擺在地上,比一般人的身高還高出不少,修復後風采重現。彩繪工藝師杜柏錡(右)16日公開修復進度,已接近完工的大燈籠擺在地上。圖/中央社廟方指出,2008年邀請杜柏錡為當年的王船祭製作大型燈籠,因相當醒目引起許多討論,王船祭結束後就掛在廟門口,隔年在一次颱風來襲時受損,後來的王船祭雖曾再度拿來使用,但因損壞處日益嚴重,收在倉庫中已許多年。杜柏錡表示,今年11月他到廟裡參香時想起這2個大燈籠,後來得知情形後覺得很可惜,因廟方也有修復意願,就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進行修復。他說,2個大燈籠都是背面破損較為嚴重,但幸好金屬材質的骨架幾乎沒有受損,因此可直接重新進行紙糊、繃布及彩繪書寫文字等程序,紙糊、繃布過程比較嚴謹,需注意不能有空氣留存,否則文字外觀就會走味。杜柏錡表示,未來如果有機會,想再挑戰製作尺寸更大的燈籠,為自己留下更多作品。彩繪工藝師杜柏錡,應邀為安定區蘇厝第一代天府真護宮修復大型燈籠,讓古色古香的燈籠重展風采。圖/中央社唐秋水 手作竹篾燈籠一甲子走進位於彰化市民族路上的春秋美術社,各式各樣色彩繽紛的燈籠迎面而來,宛如元宵燈會般令人目不暇給。這些做工精緻、華美的燈籠,出自於手製傳統竹篾燈籠將近一甲子的工藝大師唐秋水之手。人稱「秋水師」的他,為保留手製燈籠的傳統文化,數十年來始終堅持以一雙手慢慢打造燈籠,從不為了追求快速改用機器製造,不僅保留全台少見的剖竹枝技藝,對文化傳承的用心與精湛手藝,更讓他在去年底榮獲「全球中華文化藝術薪傳獎—民俗工藝獎」殊榮。人稱「秋水師」的燈籠工藝製作大師唐秋水,為傳承手製燈籠的手藝,近60年來堅持以雙手製作燈籠。圖/記者羅智華「手製竹篾燈籠不僅是慢工出細活的功夫,更融合竹編、書法、繪畫等工藝文化於一體。」唐秋水說,許多人都看過燈籠,但不見得了解箇中奧妙。他表示,一個燈籠從無到有得經過剖竹、編型、糊布到圖案彩繪等多重步驟,第一步就是先將又粗又長的桂竹,用刀子慢慢剖成一根根細如竹籤的竹枝,過程耗體力又費時,現在幾乎沒有師傅願意這樣做,都改為機器代工。但在他看來,每根桂竹外觀都不同,竹子纖維生長方向也不一樣,唯有靠手工剖竹才能知道竹子纖維如何生長,才能剖出一條條強韌又有彈性的竹枝,製作出好品質的燈籠,這樣的工法是機器做不到的,因此即使再費工,多年來他依舊堅持用雙手剖竹枝。剖好竹枝後,接著要發揮宛如「織女」般的編織技巧,將上百根竹枝慢慢編成燈籠架構,再用紗布繃住編好的竹枝,進行上漿、上色,才算是完成手工燈籠的前半段步驟;接下來再進行最重要的燈籠彩繪工序。美學底蘊濃厚的唐秋水繪得一手好畫,無論是燈籠上的松鶴延年還是神明等各種圖案,都難不倒他。圖/記者羅智華手持竹篾燈籠的唐秋水有感而發表示,「很多人可能終其一生都沒買過燈籠,但這樣的傳統工藝如果不好好傳承,就沒辦法保留下來了。」燈籠不是一般民眾的生活必需品,卻是老祖宗留下來的悠久文化與生活智慧,這樣的文化傳承不能就此中斷,因此即使年事已高,仍堅持用雙手製作燈籠。為了讓傳統技藝後繼有人,他的兒子唐嘉興還為此放棄穩定教職,回家傳承父親的好手藝,父子倆攜手合作,把一盞盞燈籠塑造成獨特美麗的工藝,也讓千百年的傳統文化得以延續。 前一篇文章 影音/平權教育!偏鄉學子走進故宮 「故宮遊藝思」獲政府服務獎 下一篇文章 北市動物園無尾熊Grace離世 照養團隊接手寶寶 熱門新聞 01【何處不交朋友】可敬的朋友2025.05.0502【國學探究】 人相忘乎道術:《莊子》論「忘」的生命智慧2025.05.0603聯合國衛塞節慶典 佛光山與會2025.05.0804頻率對了就共鳴2025.05.0505長期運動協調身心 能增深層睡眠時間2025.05.0606【考考你的智力】2025.05.0507桑椹養顏抗衰老 母親節蛋糕好選擇2025.05.0608量子糾纏與量子技術2025.05.0609小粒子 大未來2025.05.0610國家祈禱日 美國洛城跨宗教共祈和平2025.05.05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尤英夫 40年公益軌跡不停歇羅素如 北海岸弱勢家庭守護者林妤恒、白琳 「小鬱亂入」讓憂鬱症變可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