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教育大旗下 教師動輒得咎 親師失去共同信任 教師只能「買個心安」
隨著家長控告教師不當管教案例日增,加上「零體罰」納入教育基本法,保險業者推出「教育機構責任險」在校園暴紅,「買個保險求心安」成為國中小教師話題。
在這個話題的背後,恐怕更多家長擔憂的是:萬一體罰險的熱賣成為社會趨勢,無異變相鼓勵體罰。不過,站在教師的立場來看,卻凸顯出「夫子難為」的現況。
隨著社會環境的改變,過去傳統社會中,教師與家長扮演的「威權」管教方式已不復從前,因為,家長的教育程度提高,對於孩子的管教更有主觀性,難免與教師的教育方式產生歧見,加上少子化的影響,家庭資源對於孩子的過度投注,使得家長過度介入校園管教方式,而人權教育團體的興起,更造成學校與家庭管教方式歧異所造成的對立。
而家長對於校園教育的「過度期望」,導致教師只能維持在「保母」與「補習班名師」的定型化角色,家長更進一步期待教師能在「不打罵」的「愛的教育」中,專心對待自己的孩子,卻忽略過度放縱溺愛的孩子,卻影響到其他孩子的受教權,往往使得教師在必須進行管教的過程中失控。
在親師的角色衝突背後隱藏著兩個問題,第一、親師兩者的立場不應該出現衝突,應該具有「一致性」的共同目標。第二、「體罰險」的問題,顯示親師已經失去對於教育的「共同信任」。
因此,家長若不能尊重教師的教育方式,以及針對孩子的管教問題適時向教師反應與溝通,等於是「鼓勵體罰」的推手。
而教師在面對社會結構的改變,更要調整管教方式以適應時代的變化,而親師之間的關係必須更進一步的取得積極溝通,讓親師能夠彼此尊重與諒解,方能避免「親師交相賊」導致「親師鬥法」的尷尬與困窘。
鄭佑璋(高雄市/待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