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染纈在南北朝十分流行,尤以絞纈最具代表性,此外還有蠟纈。絞纈俗稱紮染,起源可能很早,甘肅敦煌陽關漢代遺址出土了經綁紮後染色的織物,或可視作絞纈的緣起。但考古發現的絞纈實物時代主要在西元四世紀以後。綁紮法是南北朝絞纈的典型工藝。即將織物按點撮起,用線環束,而後染色。得到的花紋通常是略帶方形的小圈,從吐魯番、敦煌等地出土魏晉南北時期的絞纈絹實物看,這種滿幅散點布列的小圈紋最為普通。
蠟纈用蠟進行紡染,形成的效果一般是深地淺花。凡出土的蠟纈絹,均為藍地,由白色的七瓣小花和直排圓點構成圖案,採用的可能是點蠟法。
這一時期的刺繡仍以鎖繡法占主導地位。刺繡圖案有時摹倣同時期織錦和綺的紋樣,更多的時候用來表現佛教題材。實例如敦煌發現的北魏太和十一年(四八七年)的刺繡佛像。此繡品繡紋厚淳鮮明,很接近繪畫的效果。顯然其技法在漢繡的基礎上又有了一定的發展。
再如吐魯番、且末發現的兩件鳥紋刺繡,繡品紋樣中心都為同身雙首的對鳥紋,周圍布滿渦形卷草、小鳥等,圖案中的對鳥,有人認為是佛經中的「共命鳥」,也有人認為是「金翅鳥」。新疆克孜爾石窟壁畫中常見這種雙頭一身的神鳥形象。
南北朝時期絲綢出土實物,與漢晉、隋唐時期相比,數量上雖遠遠不及,但圖案題材以及排列式上都有一些重要的變化。這些變化突出表現為中國傳統絲綢圖案對異域文化的吸收與融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