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芳枝
那天,飯後一起看韓劇,俊男美女讓人賞心悅目。小孫女附耳悄悄跟我說:「奶奶,我有夢中情人喔。」
「真的?是誰?」
孫女羞赧地指著電視,「就是韓劇裡的那個歐巴啦。」噢,人小鬼大的年紀,我懂了。
初中時我特別喜歡看電影,月考後一定要看場電影慰勞自己,散場後再吃一碗陽春麵加滷蛋,就是最高的享受。從黑白片看到伊士曼彩色,是我青春年代的精神食糧。
民國五十幾年,電影以國、台語為主,演員隨片登台是那年代流行的宣傳手法,讓觀眾一睹心儀的偶像,藉此提升票房收入。
記得當年凌波為《梁山伯與祝英台》回國領獎時,站在吉普車上遊街造成轟動,影迷爭睹「梁兄哥」的風采,可說萬人空巷。那時我也夾在人群裡,看到偶像從銀幕走到眼前,令人忍不住激動吶喊。當年街頭巷尾人人會唱黃梅調,風靡一時。
五十年代港片進軍台灣市場,縱橫影壇的俊男美女如星月爭輝,尤敏、李麗華、葉楓、林黛、樂蒂、張揚、趙雷……個個都擁有大批粉絲。
那時沒有電視,報紙和電影雜誌就是我蒐集偶像照片的來源,也曾經寫信到邵氏公司索取明星的簽名照。當時在升學壓力下,晚上讀書累了,就翻翻珍藏的報導跟照片提神,然後再繼續「三更燈火五更雞」的寒窗歲月。
後來瓊瑤的文藝愛情電影風起雲湧,也擄獲了大批年輕人的心,讓他們掉入浪漫深情的世界裡。
高中開始接觸洋片,《天涯何處無芳草》由娜妲麗華和華倫比提主演,還有一部《養子不教誰之過》,皆是探討親子與愛情的問題,讓我深受感動。《齊瓦哥醫生》、《羅馬假期》、《亂世佳人》、《傲慢與偏見》、《小婦人》、《簡愛》……都是經典中的精品。尤其《羅馬假期》裡的奧黛莉赫本,更是我永遠的偶像,恆亮不滅的燦爛明星。
青春期的孩子欣賞偶像,繼而收集偶像的作品或參加活動等,都是正常的行為,只是一些不理性的追星族,為偶像花費太多精力與金錢,不免令家長擔心。追星是一種普遍的現象和成長過程,青少年的偶像崇拜有時很短暫,很快就「移情別戀」,只要不是太過分,也無須過度緊張。
想當年,我也是個追星族,如今「流水帶走了光陰的故事」,我也跟著偶像一起變老了。翻出抽屜深處那個舊盒子,裡面發黃的剪報,還有青春歲月裡那個天真的女孩,都是最甜蜜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