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俗探源》妻妾與夫家的關係

姚儀敏 |2007.12.06
637觀看次
字級


至於妻與夫家的關係為何?據《爾雅‧釋親》所說:「壻之父為姻,婦之父為婚。」也就是在婚姻中,男方的父親稱「姻」,女方的父親稱「婚」,顯示經由嫁娶所形成的關係,必然牽涉到雙方的家庭。

又云:「婦之黨為婚兄弟,壻之黨為姻兄弟。」夫妻的親族彼此也有兄弟之義,可知周代婚姻不僅使男女發生夫婦關係,同時也使夫婦之一方與他方家族發生親戚關係。

因此,為人妻者不僅要與丈夫和睦,同時背負著夫家與自己和好的責任;譬如做媳婦的跟公婆處不好,縱使與丈夫感情深厚,也有可能被休離。《禮記‧內則》說:「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悅,出;子不宜其妻,父母曰:是善事我,子行夫婦之禮焉,沒身不衰。」

當時妻的地位雖然號稱與夫相等,戰國時期卻有賣妻的事例,《韓非子‧六反》有所謂「嫁妻」之說,原文:「天饑歲荒,嫁妻賣子者,必是家也。」

其實「嫁妻」,就是「賣妻」,遇到饑荒的年月,一家人百般無奈之下,只有叫妻子改嫁、把兒女賣掉而茍延生命,這也透露了出丈夫對妻子去留,擁有實際掌控權。

周代婚姻制度的目的,在於上祭祖先、下續後世,雖採一夫一妻原則,然於正妻之外准許納妾,避免正室不能生育,香火斷絕,使祖先有不血食之憂。

尤其在封建社會自給自足的經濟型態下,人們奉行「多子多福」的信條,多生孩子不僅可使家產繼承有了保障,父母年老之際,連帶也有依靠,「廣嗣」的目的,從而導致納妾制度的合法存在。

納妾的風俗大概始於上古時期,《尚書‧堯典》記載,堯聽說舜有賢德,於是將兩個女兒許配給舜:「釐降二女於媯汭,嬪於虞。」

戰國學者尸佼則認為堯把二女嫁給舜,一為妻,一為妾,《尸子》云:「堯聞其(舜)賢,徵之草茅之中……妻之以媓,媵之以娥。」

但當時妻妾的名分並不明顯,如《左傳‧哀公元年傳》云:「虞思於是妻之以二姚。」

虞思,是指有虞國國君,他把兩個女兒嫁給少康做妻子;至於兩女當中何者為妻,何者為妾,《左傳》經文並未詳說,不如《尸子》比較肯定。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