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海和特色店,已成新社金招牌,美景的後面,有一則築夢傳奇....
黃翠華,是改造台中精明一街的幕後推手之一;15年前,與家人隱居新社山林,沒想到,因緣巧合下,將新社從40年代的農村,帶往休閒產業的新美境。(張嘉倫/攝)
她說,新社的創意民宿、餐廳、花園就像夜空繁點的星星,古堡如月、花海則是太陽,眾星拱月、又有陽光灑照,新社怎能不受矚目?
定居新社 她一度動搖
回想第一次進新社,只覺魚池裡的魚大得驚人,「至少有一公尺長」;在破舊的農舍裡,第一次吃到甜脆得嚇人的甜桃;住在新社的第一晚,半夜吹來怪風,是南邊雞舍濃濃的雞味,清晨在雞鳴吵鬧聲中,她迎接許久未見的晨曦。
就這樣,她在新社買地、舉家遷移,牽著兒子的小手進山區小學的那一天,還是忍不住掉下淚來。比起半個小時車程之外的台中市,卻像是兩個世界,足足落後了20年的傳統農鄉;她開始懷疑自己的決定是否正確,接著,她想為新社做些事。
邀集建築老友 打造傳奇
這個念頭,讓原本想隱居的建築人,開啟了另一片天地。不只在學校、社區,她還連結了原本營建業的好友,當起「新移民」,同來山林開民宿;從最早的5家民宿餐廳,至今有20多家會員,每個人到山上,背後都有個故事,也正因為都來自都會、有創業的經歷,才能讓新社快速變身,成為台灣休閒業的一則傳奇。
幾年前,新社還沒沒無名;幾年後,新社幾乎成為台灣知名的觀光區。黃翠華具有「說夢」的能力,說服朋友開民宿、自己也投身其中;讓遊客愛上新社,來過再來,有如活水般,為新社注入新能量。
彩色電桿 遊客不迷路
改造新社的第一件事,就是重新規畫動線。黃翠華說,當年遊客們的第一反應就是「迷路」,山裡的條條小徑長相都差不多,找一個門牌得花幾個小時,更別說找到民宿人家;於是,他們從中央到地方,讓官員認同「電線桿上色」的創意,搭配導覽地圖,遊客可以依著顏色、循往想去的地方。
第二件事,是造花海。種苗場數十公頃的土地,冬季的農閒時間,正好是旅遊的淡季;一群昔日的生意夥伴,構想著「招花引遊客」的夢想,日本的「富良野」是目標,幾年下來,花海確實打開新社知名度!
全鄉皆商圈 處處寶地
經濟部商業司推動的「魅力商圈」,是他們爭取助力的方向之一;當時商圈多數在數百公尺的範圍內,他們全員出動,以「全鄉皆商圈」的概念,與規畫單位展智顧問公司連衝兩年,終於拿下預算。
如今,這個全鄉皆商圈的概念,也獲得認同。甚至有了星星、月亮與太陽的新組合!
黃翠華說,新社很美,年均溫攝氏20~22度、海拔500公尺,有平野、高山,離市區又近,一年四季有水果、有花海;這樣的寶地,能孕育甜美的蔬果,當然宜人住居。
她期望新社有100家民宿,讓更多人留下來,感受新社之美。「留在這裡,比出國更棒!」這是黃翠華與新移民心中同樣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