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總統前天接見我國籍的美國職棒洋基隊投手王建民時,讚揚他是台灣的驕傲,但問及對我國職棒、棒球的發展建議,王建民卻簡單地回答:「要靠自己努力。」一句簡單的話道出我國體育發展的罩門。
陳總統之所以詢問王建民有關棒球的發展建言,反映了政府對體育人才的培育,還拿不出一套有遠見、切實可行的具體政策。在台灣運動賽道上看到的景象是,一方面任由菁英不斷流失,遠赴他鄉謀求出路與發展,一方面對人才的生活乃至養老,缺乏優遇與誘因,在運動生命期(約十五、六歲至二十七、八歲)拚老命拿金牌換獎金,過了此時期迫於年事老衰與生計問題的種種現實,大都與運動場館漸行漸遠,不僅失去了可貴的經驗傳承,也失去了許多國際級運動明星為台灣代言的機會。
陳總統曾發下豪語,要以勇奪七金挑戰二○○八北京奧運,政府體育單位葥研擬「挑戰二○○八黃金計畫」,而明年度體委員預算也編列了四十九億元,這確是令人振奮的好消息,總比脫口而出「要申辦二○二○奧運」來得切實,不過「黃金計畫」中未見對選手、教練等生計的具體優惠照顧辦法,有待補強。
最好的例子是洋基隊日籍球員松井秀喜,他即將續約四年,身價上看五千萬美元,為目前大聯盟最高薪的日籍球員,反觀台灣,我們養得起這種舉足輕重的巨星嗎?擺在眼前的問題是,沒有巨星就沒有媒體報導、沒有粉絲、沒有贊助商,當然也就驕傲不起來,這樣的邊際效益,大大勝過球員本身的年薪的。
選手的年齡是個現實與障礙,例如二十八歲的棒球好手陳金鋒要回美國再拚,首先顧慮的是「年事已高」,要回國內效命又因「待遇誘因」不佳,正處兩難之中。因此,在良好的體育制度與環境下,給予運動員應有的終身性經濟護持,才能激發他們努力不懈、不斷打破紀錄,也才能在北京奧運場上擄金獲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