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遠炫
萬曆朝鮮戰爭的明朝將領李如松,是遼東總兵李成梁的長子。李成梁共有九個兒子,且受到李成梁影響,都投入軍旅生活中,其中長子李如松表現更是優異,武舉出身的他,雖然受到父廕,卻是青出於藍,而且深受萬曆皇帝的器重。
明朝是個重文輕武的時代,李如松實際上常受言官的指責攻擊。但明朝著名的文人徐渭(徐文長)對李如松卻另眼相看,肯定他是具有謀略的勇將。李成梁聘請徐渭成為李如松的老師,兩人就像忘年之交般,惺惺相惜。在明朝文官與武將能有這麼和諧的場面出現是非常困難的,文官優越感很強,認為自己在武將之上,即使是同品級,武將遇上文官也要下馬表示恭敬。
李如松卻偏偏不理會這種禮遇文官的慣例,因此文官看李如松就覺得不順眼,尤其李如松的父親李成梁,在遼東地區簡直就是個惡勢力土皇帝,言官們彈劾的奏摺像雪片似的飛過來。萬曆皇帝因此在萬曆十九年時,罷免了李成梁遼東總兵的職務。
萬曆二十年,西北地區的寧夏發生叛變,原副總兵哱拜與其子哱承恩發動叛亂,殺死寧夏巡撫黨馨等人。李如松奉命平定叛亂,這場叛亂也是萬曆皇帝「三大征」的第一征,而就在李如松凱旋後,萬曆又派他遠征朝鮮平壤,也就第二征的「萬曆朝鮮之亂」。李如松帶著明朝神機營的各類大砲與驍勇善戰的北兵南兵,用不到四個月的時間,擊退日本入侵,獲得和談的機會。
李如松獲勝回國,受到萬曆皇帝的賞識,並讓他繼任遼東總兵。萬曆二十六年,蒙古韃靼部的土蠻作亂,李如松帶著輕騎追逐土蠻,與土蠻作戰時,雖然李如松也安排了救援的援兵,但這些應該到達的兵力卻沒有如期出現,整個作戰計畫出現變化,李如松與其他騎兵深陷重圍,最後竟全數戰死沙場。
對李如松來說,將軍戰死沙場,就是他的宿命,萬曆皇帝卻非常痛心,此行痛失一個良將,也痛失一個了解他的人。
萬曆朝鮮戰爭在萬曆二十六年又出現變化,日本太閣豐臣秀吉撕毀和議再度入侵朝鮮,但這時的主將已經不是李如松,換上了陳璘、鄒子龍與麻貴等人了。而隨著豐臣秀吉去世,朝鮮之戰也終於暫告一個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