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養生學家都把「樂善好施」視為養生的靈魂。明代名醫張景岳云:「欲壽,唯其樂;欲樂,莫過於善。」有關長壽老人的研究也表明,長壽者多是敦厚、行善之人。
社會心理學家認為,一個人心中充滿善意,視他人為朋友,能援手幫助弱者或困境中的同伴,心中必然會湧起欣慰之感;一個人堅信自己活在世上於他人有益,甚至是他人生活的支柱,這就會成為自己的一種精神鼓舞和精神力量。
而這種欣慰之感和精神鼓舞,不僅是自我完善的催化劑,更是養生的營養素。因為欣慰使人精神愉快,而一個經常處於愉快心境之中的人,免疫力高,抵抗力強,就不容易生病。精神鼓舞還可使一個人充滿自信,生氣勃勃,顯得容光煥發,覺得生活充滿陽光和希望。這樣的人,能不健康長壽嗎?
而缺乏修養的人,特別是套上名利枷鎖的人,遇事總是計較個人得失,既要算計別人,又要防備別的人暗算,長期處於憤怒,沮喪、緊張的狀態之中,大腦神經始終不得安寧。在這種不良情緒影響下,人體內各系統的功能必然失調,免疫力自然下降,各種疾病無不趁虛而入。缺乏道德修養的人,極易與他人發生爭端,怨天尤人,常因一點小事而使矛盾激化,難以擺脫心理困境,這對身心健康十分有害。
「恬淡虛無,可使人不為名利物欲所累,坦坦蕩蕩;精神內守,可使人心靜如水,情緒穩定。」這就是「為善」對人體健康和抗衰老的根本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