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好4大部門 抗暖減碳有解

文/地球公民基金會 |2021.11.20
2706觀看次
字級

文/地球公民基金會

甫結束的COP26全球氣候大會,呼籲各國藉著金融、投資等經濟手段減少碳排放,其實對台灣而言,若能做好製造、住商、交通、能源等4大部門的減碳,再加上全民養成減碳好習慣,就絕不會在全球減碳成效上排名墊底了。



剛落幕的COP26全球氣候大會,全球各國在氣候政策上形成共識,將會大幅提升2030年減碳目標,並將大手筆挹注氣候基金,希望透過經濟手段有效驅動減碳。

也就是說,面對極端氣候,除了省電、節水、多搭乘大眾運輸,各國還需要有國家層級的氣候政策,引導大多數人們改變生活和生產模式,不讓愛地球淪為口號。

檢討過去台灣減碳失敗的原因,我們認為應重視並檢討台灣製造、住商、交通、能源等4大部門的減碳行動,才能真正解決抗暖減碳的問題。

畢竟,台灣的排碳有90.8%來自能源部門,其中12.9%是能源部門本身為了生產電力與油氣所造成的直接排碳,製造部門占了52.2%,其次是住商部門占19.5%,交通12.4%。這些部門的碳排,反映了台灣人的生產和生活模式,高度仰賴高碳排的化石能源,日後必須要做很大幅度的改變,才能有效減少碳排放。



製造部門 大企業開始行動

台灣製造業主力石化、鋼鐵與電子業,都是高排碳的外貿產業,光是台塑四寶(台塑石化、台化纖、台塑、南亞)、中鋼、台積電等前10大企業,就占了全台40%排碳量。面對歐盟碳關稅開徵在即,台灣產業需要低碳轉型,擺脫「經濟成長要靠傳統能源」的迷思,才能避免遭國際市場淘汰。

其中台積電已積極加入「RE100」聯盟,承諾2050年使用100%再生能源,更與台達電、友達等8家科技大廠,組成「台灣氣候聯盟」,將「供應鏈碳足跡」及「減碳績效」列入公司採購重要指標,要求下游700多家供應商,必須在2030年前節能20%。

相較之下,身為排碳大戶的石化業,則幾乎未提出淨零路徑研析與策略擬定。政府部門的反應也相對保守遲鈍,工商總會等傳統組織,甚至在許多公開場合阻礙減碳政策。

再加上台商回流、外商進駐與本土產業擴產,所帶來電力成長,以及用水、土地、廢棄物的環境資源負擔,若再不改變作法,製造部門的排碳恐怕會不減反增,不僅離2050碳中和愈來愈遠,更會削弱台灣的競爭力。



能源部門 須改變電力結構

台灣能源有98%依賴進口,其中92%是石油、煤炭與天然氣等化石燃料,除了碳排更產生有害空汙損害人民健康。如以2050淨零碳排為目標,必須大幅減少化石燃料,增加再生能源,同時也要控制能源消費成長,提升各部門的能源效率,極大化節能。

而首要任務則是改變電力結構,降低電力系統的排碳,因為全球靠燃燒燃料來產生動力或供熱的設備(例如汽車、瓦斯爐)正朝向電氣化,對電力的需求將會增加。

再生能源方面,第一期離岸風電預估將如期達標,屋頂光電已超前並提高目標,然而,地面型光電則在各種衝突中緩步前進,極可能無法達標。



住商部門 忙換裝節能設備

住商排碳除了少部分來自使用瓦斯、鍋爐等燃燒行為外,最主要的排碳還是來自用電,包含照明、電器、空調與暖氣。改善照明、汰換老舊電器是最立竿見影的作法。現在LED燈不僅比傳統白熾燈泡省電達9成,品質、價格、壽命、多元款式也都很親民,民眾在五金行或大賣場都能輕易選購。

冷凍空調技術日新月異,一般來說超過5到10年的冷氣,耗電量就比一級能效冷氣多出2.5倍,其他電器也不遑多讓。因此汰換老舊電器,絕對是住商節能的第一步。

更進一步來說,若想讓住商部門達到淨零碳排,還需要透過「被動式節能」與「創能設計」,讓目前使用的耗能建築,變身為「淨零耗能建築」。首先,加強建物的通風隔熱設計,讓建築本身冬暖夏涼,節省夏季空調或冬日暖器的電力消耗,用更少的能源造就更舒適的宜居住宅。其次,屋頂裝設太陽光電板或微型風機,生產的綠電抵減建物本身的能源消耗,就有機會達到住商部門淨零碳排。



運輸部門 運具私有轉公共

運輸部門中,公路運輸排碳量占了95.6%,有65%是來自小客車、機車排放,顯示運輸部門減碳最大困境,來自於如何改善民眾運輸習慣,積極發展公共運輸,將大量私有運具使用移轉至公共運輸。

然而,考量運輸習慣難以一朝一夕改變,在積極推動公共運輸的同時,也應積極推廣運具電動化,訂定禁售燃油車期程,以提升私有運具能源效率,加速汰換老舊車輛。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