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畫界的大頑童 劉興欽吃苦當吃補 張夢瑞/文.圖 |2007.11.24 語音朗讀 3869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編案: 劉興欽是台灣漫畫界的一支奇筆,他的線條流暢,人物神采飛揚,創作力強,作品數量多。近年來,劉興欽的家鄉新竹內灣以他的漫畫人物「大嬸婆」和「阿三哥」作為標示打造地方標記,結果不但促成內灣鐵路和老街的復活,並帶動了內灣的產業復甦與興盛。在九讚頭文化協會的推動下,內灣成立了「劉興欽漫畫館」,作為對這位台灣漫畫大師的最深敬意,也為台灣漫畫史留下了珍貴紀錄。提起「劉興欽」,可以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從「阿三哥」、「大嬸婆」、「機器人」、「小聰明」等風靡海內外的詼諧漫畫起,一直到發明上百種專利,成為國人中擁有最多發明專利的個人,劉興欽有著我們扳著手指也數不完的卓越成就。劉興欽的漫畫作品反應早年社會生活百態,充滿歲月痕跡,今天依然活躍在台灣,不受時光流轉而褪色。六年前,新竹縣橫山鄉推動「內灣村形象商圈」,特別借重劉興欽幽默、風趣的漫畫人物造型,做為當地旅遊的指標人物,吸引大家到橫山一遊。結果帶來一輛又一輛的觀光人潮,前往「大頑童」劉興欽的故鄉,也讓人們回到那個單純快樂的年代,和阿三哥一起動腦筋的日子。 難忘「放牛校長」劉興欽,一九三四年生,小名「阿欽」,新竹縣橫山鄉大山背人,至今仍保有客家人純樸、勤奮的個性。劉興欽常說,他慶幸生在貧窮,事事需要自己動手的農村,養成他隨時觀察的習性,否則他也不會對吃的、玩的、用的,那麼多東西產生興趣。「阿欽的故事」漫畫中所呈現的情境,就是劉興欽這一生最值得回味的時光,也是他生活最艱困的小時候;每天背著妹妹、牽著牛、走好幾里路上學的時光,那段窮困的日子,像刻鋼板似的,永遠深印在他心中。 劉興欽回憶當年的情景說:「台灣光復那年日子最苦,鬧了兩年旱災,沒有米只能吃蕨類。」這些困境在他的《小村故事》中描述得十分生動感人;而《阿欽的故事》也讓無數漫畫迷流下感動的淚水,「裡面都是講我和放牛校長的故事。」劉興欽對小學校長蔡苑清非常敬重,「校長為了讓我們好好讀書,還幫我們放牛,所以被大家稱為『放牛校長』。碰到農忙的時候,校長還帶著他的太太和兩個女兒幫我們採茶,不收任何酬勞,我一輩子都感念他。」天生膽識 勇敢面對劉興欽天生就有膽識,遇到不合情理的事情會據理直爭,發現問題,從不畏懼,總是想辦法解決。因為有這種不懼不怕的個性,讓他解決許多問題,也度過不少難關。民國三十二年,劉興欽十一歲,讀國小三年級,當時還是日治時代,太平洋戰爭爆發,所有的台灣青年都必須接受訓練,以備隨時上戰場。畢業農事學校的哥哥,因為多讀幾年書,被徵調去當老師,一早就要到竹東報到。劉家離竹東走路需六小時,因此,半夜就要動身,劉興欽說:「爸爸非常寶貝哥哥,擔心他走夜路不安全,特別叫我陪他前往。我一手拿著照明設備,一手牽著睡眼惺忪的哥哥,沿途不斷提醒他、前面有坑洞,左邊有小水塘,要他注意!」路過一座搖晃的獨木橋時,膽小的哥哥嚇得停下腳步,還說看到橋下的流水頭就暈,害怕摔落到水裡。哥哥不會游泳,踟躕半天,仍舊留在原地。阿欽叫哥哥閉著眼睛,然後背著他過橋,「哥哥比我大七歲,個頭又比我高,我不知那來的力量,竟然一股勁就把他背起來。」由於劉家前後夭折了三個男孩,哥哥這個長孫,遂得到全家人的關愛,深怕他有個不測,粗重的工作避免讓他做,大都由阿欽承擔,時間久了,養成哥哥吃不了苦,「他不像我,爬高上低,游泳、抓蛇、採蜂蜜、捉螃蟹樣樣都來。」爺爺知道他靈巧,應變能力強。到那裡走親戚、逛廟會,都喜歡帶他一起前往。有一次,阿欽陪爺爺到五峰鄉姑媽家。途中,爺爺內急,找不到方便的地方,於是就在路旁一個搭建的草棚解決。不巧,被日本人撞見,對方很生氣,大聲指責爺爺,隨處小便,不懂衛生! 爺爺不敢解釋,不斷的鞠躬致歉。阿欽看了心生不忍,於是幫爺爺說:「他很老了,忍不住才尿出來,他又不是故意的,實在是沒有辦法!」怒髮衝冠的日本人,聽到他這麼說,不發一言的走了。每天畫張畫 朋友店寄賣讀小學時,老師就知道劉興欽的鬼點子特別多,碰到困難時,總是找阿欽想辦法,每次都能圓滿達成。劉興欽的爸爸是礦工,但他從不讓阿欽入礦坑,那裡面的空氣相當混濁,危險性又高,說不準什麼時候發生意外。其實爸爸心裡早有打算,他雖然不知道兒子有畫圖天份,可以朝這方面發展,但是,他知道,多讀書、多識字,要比入礦坑挖煤好。平時爸爸也灌輸他一些做人處事的道理,像:「人沒有錢不要緊,不能沒有道德;做人要憑良心,不能起壞心。」爸爸的話,對他影響深遠,日後,他所畫的漫畫,都以善盡「社會責任」為職責,遠離色情、暴力,大人、小孩可以一起閱讀。劉興欽坦承,自幼並無大志,不像許多小孩要當醫生、工程師、音樂家。小時候,他唯一的希望是考上初中,不是愛讀書,而是有鞋子穿,中學生要穿鞋子,不可以打赤腳。讀了初中,希望考上師專,爸爸供不起他,讀師專有免費的飯吃,還有地方住。進入師專他開始努力讀書,希望能分配到台北任教,他就是這樣一步步來,所以每天都過得很快樂。師專畢業後,劉興欽以第一名的成績分發到台北永樂國小任教,從那天起,他每天畫一張水彩畫,拿到和平東路開書店的朋友處寄賣。他抱著一個期望,希望能夠賣出一張畫,這樣就能吃一頓好的。當時爸爸臥病在床,需要龐大的醫藥費治病,他的薪水全部拿回家,沒有多餘的錢,需要找個兼差的工作。 劉興欽每天晚上踩著腳踏車,帶著滿心的期待,從延平北路騎到和平東路,幾個星期下來,沒有賣出去一張,他毫不氣餒,每天照畫不誤。畫作賣不出去,他又陸續找到畫電影看板及雜誌插圖的工作,因為是新手,沒有酬勞可拿。去應徵家教,家長嫌他不是國語實小的老師,國語也不標準,寫的字又不漂亮,應徵好幾家都碰壁。之後,他開始畫漫畫,畫了好多本,不斷被退稿,他不停手,這本不行,再畫一本,一本比一本畫得好。最後「學友雜誌」看中他的漫畫,拿來當贈品送給讀者,才有了一點稿費。盡管環境多麼不順利,劉興欽始終沒有沮喪過,內心不斷湧起:「只要我努力,最後一定會出人頭地。」他就靠著這份堅定的信心,及不斷的向上的信念,逐漸在漫畫界打出名聲,繼而闖出一片天地。 劉興欽認為,「人生」不必去評價,能夠真誠面對就夠了。坦白面對自己,認真看清楚自己,比什麼都重要。小朋友不相信劉興欽的「機器人」民國六十年,劉興欽一頭栽進發明的領域,七年間,共取得一百三十八項專利,成了華人裡拿得最多專利的發明家。劉興欽表示,他從小數學就不好,進入師專美術科之後,數學、物理、化學全束之高閣,他做夢也沒有想到日後居然會踏入發明這條路。「這要感謝一位小朋友。」劉興欽說,當時他在台灣新生報畫《小聰明》漫畫,非常叫座。有一天,他突發奇想:「未來也許世界上的人都不用做事,可以讓『機器人』代勞,解決人們日常生活所有的雜役。」此時還沒有「機器人」這個名詞,於是他憑空想像畫了一個「機器人」。沒有想到推出後造成轟動。幾天後,有個小朋友打電話來質問他,說他很會吹牛,世界上怎麼可能有這麼厲害的機器人?不但幫人做事,還會幫警察抓小偷,簡直比神仙還厲害。任憑劉興欽如何解釋,小朋友就是不信,「那你要怎樣才會相信呢?」劉興欽有些無奈,「除非你做一個給我看,否則你就是吹牛,騙人。」愛面子又好名聲的劉興欽,怎麼能讓人說他胡吹亂蓋,沒有一絲誠意呢!於是他決心做個機器人。至於是怎麼樣的機器人,他也很徬徨。那天他去逛書店,無意間聽到一對母子在爭議,原來媽媽要給孩子買書,孩子卻要買玩具。突然他靈光一閃:「要是能做個教人讀書的機器人就好了。」回去後他立刻動手把圖樣及說明分別畫寫出來,並向懂得電路的專家請教,最後請模具工廠做了一個樣品。他把這項發明取名「機器人學習機」,同時參加中小學科學玩具和教具比賽,想不到竟然得到冠軍,獎金五千元,還上了報紙,最後連美國玩具廠都專程來台向他購買專利。如今「機器人自學機」在美長銷三十五年,歷久不衰。很多讀者詢問劉興欽,從事發明第一步要有什麼準備?劉興欽總是不厭其煩的告訴大家,最好是先學畫圖,只要會畫圖,就把你想出來的東西畫出來,再配上說明書即可。至於要發明什麼,完全憑個人的創造力。根據統計,世上發明最多的人,不是科學家,也不是工科師,而是畫家。劉興欽說,他很慶幸自己會畫圖,再加上喜歡東想西想,否則也無法取得那麼多專利。人生如倒吃甘蔗 感恩父親教誨一晃七十多年過去了,儘管青春不再,劉興欽的心境一如年少時輕鬆灑脫,隨富隨貧且歡樂,就像一首古詩所說:「鬢髮雖改心無改、回首前塵,猶似當年豪邁。」當劉興欽回過頭來,重溫這些往事,內心真有說不出的感激。基本上,他不認為自己有多偉大,「我只是做真正的我。以前,我沒有自己的棉被,沒有臉盆,讀初中才看見牙刷,一年吃不到幾口豬肉。現在我有自己的棉被、臉盆、牙刷,以前沒有的,現在一樣也不缺。至於豬肉,想吃多少就吃多少。如今,為了健康,儘量少吃。」「以前,我沒有任何交通工具,我的第一輛腳踏車,是我向同事的兒子買的,這輛車子破舊不堪,性能不是很好,但是,我把它當寶貝,還從台北騎到老家竹東向親朋好友去現寶。過了不久,我又買摩托車、買汽車、買房子,買土地,一天比一天過得好。」很多人都說劉興欽,這一輩子有三多:漫畫多、發明多、得獎多。其實他覺得,應該還有一多更重要,就是玩多。劉興欽表示,他就是因為愛玩,愛觀察,才有許多發現,如果不愛玩,也許就不會有今天的劉興欽囉!誰說,玩不能激發創作的靈感呢!訪談中,劉興欽不斷感謝老天,對他這麼好,這麼照顧:「讓我娶到好太太,有乖順的子女,又有名氣,走到那裡,都有人告訴他:「劉老師,我從小就看你的漫畫。」對他而言,人生的確像倒吃甘蔗,越來越甜。有時劉興欽也不免懷疑,憑他這個人,應該擁有這些嗎?世界上有誰比他更幸福?人生至此,夫復何求。劉興欽說,多年來,他始終記著爸爸對他說的話:「做人要憑良心,不要起壞心,寧可沒有錢,也不能沒道德。」他很高興,從小到大,始終照著爸爸的話做,沒有讓爸爸失望。 前一篇文章 《蔡志忠小檔案》 下一篇文章 《 劉興欽小檔案》 熱門新聞 01柏林佛光山 正信三寶弟子皈依2025.09.0302【王文靜看世界】犍陀羅佛像——二千年前最早佛像的起源2025.09.0303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禪學與淨土—禪堂的生活與清規 4-22025.09.0304美南平原市大遊行 新州佛光人同樂2025.09.0405斷句。段落。章節2025.09.0406【悅讀人生】 與羊共舞2025.09.0507公益音樂會 金蓮淨苑音緣傳情2025.09.0408紐西蘭國防部軍官 參訪北島佛光山2025.09.0409食物花園連線 翻轉飢餓困境2025.09.0310【藏在剪紙中的故事──時光飛逝】棒棒糖2025.09.03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