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難免風波,總得經歷一番寒暖,才知世態點滴的滋味,蘇軾〈定風波〉如是面對人生:
莫聽穿林打葉聲,
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
誰怕?
一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
微冷,
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
歸去,
也無風雨也無晴。
東坡一派瀟灑的丰姿,是後人極為熟悉的形象。然而他的超脫來自於艱難的人生、困謇的際遇,絕非來自天生的好運命。是以,行走於風雨人生路上,一路巔躓,迭遭險阻,只是令他愈挫愈勇,更艱韌其生命的厚度。
因此行過穿林打葉的驟雨樹林後,一路前行,不但未見狼狽之態,反而意態瀟然,昂首於馬上,更顯悠然。而回首來時之蕭瑟處,這一程歸去之途,既無風雨亦無晴,何等灑落!
「也無風雨也無晴」,述說的正是一種境界。
自然現象中,風雨與晴空大多有時序先後之別,既無風雨必然晴空,反之亦然。然而,人生事態多半難以遽然界定其風雨陰晴,晦暗難明的狀態往往居多,困窘著無數極欲自由的心靈。常人多半憂懼於風雨如晦,喜樂於晴天歷歷,憂樂往往來自他者給予,而非發自內心。
是以,東坡心靈之超越在於此。所謂「也無風雨也無晴」正是一種心中喜樂的自然,不受制於外在風雨的自覺。
是以,自信的覺受自我生命的美好,必然煥發光彩,毋需仰賴他者的認可與給予,管它風雨如晦抑或朗朗晴天,皆無所掛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