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作品中的潛意識與精神分析
上個世紀初,西方出現了精神分析學的創始人弗洛依德(S Frend 1856-1939)。他視潛意識與性本能為人的原欲(Libido),一旦原欲受到現實生活中的自我(ego),與道德觀念裡的超我(super-ego)所壓抑,人會感到焦慮而引發各種官能症。
《紅樓夢》裡,一個小丫頭春困的綺夢,正說明了本能的愛欲在外界的排揎下,如何沉入意識所不及的深層夢境裡,也正好佐證了佛洛依德所說的「夢是願望的滿足」。第二十四回「痴女兒遺帕惹相思」,小紅初見賈芸,女孩兒用幾句簡便俏麗的話打動了芸哥兒的心。卻不料回到怡紅院後,為了倒茶給寶玉,讓秋紋、碧痕兩個大丫頭一來一往,罵得心灰意冷,悶悶地回到房中,情思纏綿,朦朧中聽得窗外有人低聲叫喚:「紅玉,你的手帕子我拾在這裡呢!」出來一看,不是別人,正是賈芸。
離奇的是,這場夢得等到第二十七回才能成真。一場預知的春夢,引出紅學家張愛玲的一段話:「怎麼一兩個月前已經夢見她丟了的手帕是他撿了去?竟能前知?……是否這夢不過表示她下意識裡希望是他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