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莊聰吉
女兒即將出閣,急著訂餐廳、買喜餅、聯絡親朋好友,忙得不可開交。八十二歲的陳姓老友看在眼裡,娓娓道出他那個時代的婚宴點滴,聽完心中一陣暖意。
那時鮮少餐廳,場地皆借用廟前廣場或大戶人家的三合院,經過媒妁撮合,決定好日子。婚禮前一天廚師就已進駐,敬拜天公,蔬果冷盤先行整理,洗的洗、切的切,不夠人手時,遠方親友會不遠千里前來幫忙,甚至左鄰右舍也會請纓協助。缺蔥蒜不用麻煩,屋旁菜園隨拔隨用,大夥兒各司其職,邊做邊聊、有說有笑。忙完,已是明月高照、繁星點點的午夜時分,主人家會吩咐辦桌主廚準備一桌熱食,慰勞辛勤的參與者,這一頓稱為「菜頭」。
結婚那天,若桌椅不夠,村民會提前把自家的搬至會場,所以可見不同款式的桌面與高低不齊的坐椅,新舊參雜,有如聯合國,煞是古樸可愛。全村老少不分彼此全體動了起來,個個笑臉迎人、喜氣洋洋。席間,乾杯之聲不絕於耳,酒酣耳熱之際,會聊聊村裡發生的大小事與新人童年趣聞,七嘴八舌、此起彼落,好不熱鬧。
童稚們雖不能上桌,但父母會用筷子當作竹籤,串幾個丸子、倒一杯黑松汽水,孩子們接過後,隨即興高采烈閃到一邊打彈珠、玩紙牌或捉迷藏,笑語嬉鬧聲不斷。宴席結束後,主人會將所有剩菜置於大鍋,加些蘿蔔、青菜、辣椒一起熬煮,調味後,即成所謂的「菜尾」,離席時,每家分得一大包,賓主盡歡。
當時的會場布置,只有簡單的帆布帳篷遮風避雨,夏天熱氣逼人,冬季寒風瑟瑟,菜色或許沒有當今昂貴的進口食材,但「互助」與「分享」的美德深植在每個人的內心。有福同享、有難同當,不分彼此的人情味今日何處可尋?令人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