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一有時間,便翻閱幾十年來保存的舊照片,一共一百五十多本。我耐心的整理,希望最後能以分門別類的主題掃描並儲存進隨身碟裡。這樣才能有效的使用這些照片中的回憶。
整理照片很花時間與精神,更消耗體力,但是,奇怪的很,往往看了一整天,仍然精力充沛,毫無疲憊,而重返舊照片中大半生走過的生活道路,感覺到人生原來多彩充實,太多值得懷戀的人事經驗,處處都有樂趣,即使有遺憾,但總覺得這樣的人生,如果重頭來過也願意,於是又恢復了生存的意志與欲望。
最近閱讀醫藥研究報告,發現原來舊照片可以醫治精神病。心理衛生醫院認為翻閱舊照片,是一種「現實導向治療法」,可有效的治療一般人,尤其老人精神分裂症。「現實導向治療法」強調以每個人周圍環境的事物作為治療媒介,讓人重新認識周圍的環境,從而提升其認知能力。常常翻閱舊照片,刺激腦部活動,可避免記憶功能退化,因此常常翻閱舊照片,可恢復或增加定向、認知、專注、計算、回憶的能力,同時語言能力也改善了。
經過二次世界大戰,內戰及其它的天災人禍,經過被殖民,逃難與移民等等精神與生存環境的變遷,流離失所,人類因生存精神與地理空間的變更,多少都患有精神分裂症。白先勇《臺北人》中的大陸人,個個都需要通過舊圖片或記憶來治療,怪不得〈花橋榮記〉來自桂林的春夢婆,在盧老師死後,到他家裡找值錢的東西,什麼也沒有,最後她拿走牆上那幅桂林花橋的大照片。
在全球化與後現代的社會裡,人類不分種族與年紀,都有天生的嚴重的精神分裂症,需要舊照片,或歷史記憶來治療心靈的疾病。各種廣告喜歡以黑白舊照片勾起人的記憶,二○○六年諾貝爾文學獎頒發給土耳其作家帕穆克,也因為他寫了《伊斯坦堡:一座城市的回憶》,書中印了大量黑白舊照片。現在流行的文學研究,以記憶主題的研究為最時髦,譬如明年一月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舉辦的現代文學國際研討會,就命名為《歷史與記憶》。
記不得什麼時候就開始,我學習美國人家庭,選了一些舊照片,掛在我家樓梯間的牆壁上。現在才知道,這些舊照片,具有預防與醫療精神分裂症的功能。
(作者為元智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