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王世貞在〈跋「趙千里畫船子和尚卷」〉上說:「趙千里名伯駒,宗室子也。船子和尚,得南泉遊戲三昧者。」趙伯駒是宋太祖的七世孫,擅長畫山水、翎毛、人物、樓臺。「船子和尚」是唐代人,在秀州華亭泛舟釣魚,隨緣度日,人們稱呼他「船子和尚」。
而所謂「南泉遊戲三昧」,「南泉」指的是時代略早於船子和尚的普願禪師,普願禪師精研佛法,一旦通達,便得「遊戲三昧」。後來掛單錫池州「南泉寺」,三十年不下山,是一代高僧。王世貞認為船子和尚的修為,已經像普願禪師。船子和尚在江上垂釣自養二十幾年,有四首偈自況:
千尺絲綸直下垂,一波才動萬波隨。
夜靜水寒魚不食,滿船空載月明歸。
二十餘年江上遊,水清魚兒不吞鉤。
釣竿斫盡重栽竹,不計工程得便休。
二十餘年坐釣臺,釣頭往往得黃能。
錦鱗不遇虛勞力,收取絲綸歸去來。
本是釣魚船上客,偶除鬚髮著袈裟。
佛祖位中留不住,夜深依舊宿蘆花。
這就是船子和尚的人生體悟。
「三昧」,正是指雜念不生、心正神定、自在無礙的境界,是梵文「三摩地」的音轉,原來是婆羅門教瑜珈修行的最高層次,是通過鍛鍊而達到「正定」、「平等持心」、「專於一境」的寂靜心境。
自從普願禪師得「遊戲三昧」後,「遊戲三昧」就廣泛的被應用到所有藝文生活上,象徵一種高超曠遠的風格。唐代詩人白居易有〈讀禪經〉詩:
須知諸相皆非相,若住無餘卻有餘。
言下忘言一時了,夢中說夢兩重虛。
空花豈得兼求果,陽焰如何更覓魚。
攝動是禪禪是動,不禪不動即如如。
白居易用佛語入詩,意思和「夢幻」、「泡影」的比喻一樣,也被看成「遊戲三昧」之作。金代詩人元好問有一首題巨然所畫「秋山」的詩:
筆端遊戲三昧,物外平生往還。
如問阿師何在,白雲依舊青山。
巨然是宋初和尚,工山水景物,淡墨輕嵐,韻致高曠悠遠,極受世人推崇。
對人生究竟,事理奧妙,真能心底明白,便得「遊戲三昧」了!
(作者為世新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