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縣立圖書館總館
以黑白色盒子材料外觀區隔新、舊建築,並讓圖書館與森林融為一體,獲首獎肯定。
圖/張瑪龍陳玉霖聯合建築師事務所提供
嘉義市立美術館
將古蹟翻轉為具人文意象的外觀,摘下首獎。
圖/黃明威建築師事務所、王銘顯建築師事務所提供
【本報台北訊】二○二一台灣建築獎昨公布,嘉義市立美術館、屏東縣立圖書館總館並列首獎,佳作獎為樸山村、淡江教會文教中心與濟南教會新宣教中心暨主日學教室古蹟修復。評審邱文傑指出,兩名首獎作品都是在二線城市中,藉由建築翻轉城市,建築師不再用建築耀武揚威地突顯「我是誰」,而是謙卑地訴說地方的美好;此次得獎名單也可一窺台灣建築新美學,「炫耀的時代已經過去了,『剛剛好』就好」。
台灣建築獎由中華民國全國建築師公會主辦、建築師雜誌承辦,每年針對建築領域相關建設及新建物進行評選,今年共一百八十七件作品參選,十二件作品入圍,經建築師李綠枝、邱文傑、陳珍誠、潘冀、簡學義等人組成的評審團實地勘查後,選出最終獲獎者。
注重人與空間 讓大廳森呼吸
建築師黃明威、王銘顯合作的嘉義市立美術館,面對文資保存、修復再利用的新舊融合議題,提出令人耳目一新、具張力的設計;讓古蹟原有立面翻轉為具人文意象的外觀,與古蹟典雅的風貌銜接,並形成市區連續的立面。
建築師張瑪龍、陳玉霖設計的屏東縣立圖書館總館,以黑、白色盒子材料外觀區隔新舊建築,並讓樹林與圖書館融合為一體,由內往外會看見樟樹的樹影,和大廳內部三角形木飾板相輝映,由外向內看是鏡面反射的樟樹,走在長廊就像走在森林中,打造出可以呼吸的圖書館大廳。
在圖書館三樓有個大階梯,陳玉霖說,幾次回去屏東總圖,都會看到階梯上一整排小朋友反坐在階梯上,以高一階的階梯當成桌面寫功課,「他們找到自己使用這個空間的新方式,我想這對我們下一個設計的作品會有很大影響」。
「我們相信自己是世界的一部分、做的就是世界的建築,沒有國際和本土的區別」,屏東縣立圖書館總館設計代表陳玉霖表示,設計不強調象徵或造型,談的是人的行為和空間的本質,並希望在文化資源缺乏的二、三線城市,「每次拿到的資源,都可以建立在前一次設計的基礎上,過去沒有機會完整的設計,也可以在新的設計之中完整」,他相信如此長久累積,小城市也能創造出新的文化風景。
和諧融入地景 獲得評審團獎
本屆首次選出評審團獎,由葡萄牙建築大師西薩(Álvaro Siza)與黃明威 、廖嘉舜、何侯設計合作的台豐高爾夫球場摘下,彰顯「建築即融和於地景的雕塑」觀念,展現出人為的構築與環境自然的和諧關係;何侯設計建築師侯貞夙表示,西薩的建築理念是「功能的極致就是美」,他本人來台五次,將功能複雜的高爾夫球場整理得非常安靜。
而今年建築環境關懷特別獎給田中央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的利澤飛灰暫置場,此作品可暫時儲存宜蘭地區垃圾燃燒後的飛灰殘餘,是台灣首個獲建築獎的資源回收建築作品;評審團召集人陳珍誠表示,作品機能不複雜,卻是對未來很重要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