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記者甘佩儒台北報導】所謂「不讀華嚴,不知佛教的富貴」,《華嚴經》世稱經中之王,對於宇宙觀、人生觀,乃至人際往來關係皆有細密的闡述;《華嚴經》有3個漢譯本,以譯者與卷數分為《六十華嚴》、《八十華嚴》、《四十華嚴》。台北道場每月的第一周周日諷誦《華嚴經》一卷,歷經近8年之久,現場與線上約500位信眾於7日圓滿《八十華嚴》,現場近20位信眾持之以恆,參與華嚴修持從未間斷,求法若渴令人感佩。
《華嚴經》從「淨心緣起」的立場,展開廣大妙有的世界觀;又以法界緣起為基礎,講述菩薩行的宗旨與方法,闡明「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法界不可思議境界。經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華嚴宗主張三界都是心之所作,所謂善惡,都在一念之間。
台北道場住持滿謙法師表示,經文提到「心如工畫師,能畫種種物」、「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由此可知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差別在於心的迷與悟,一念不覺是凡夫,一念覺悟就是佛,所以說「迷即眾生,悟即佛」。滿謙法師說明,普賢菩薩為了度眾發的十大願,是長期不斷修行的願力;善財童子的五十三參,從文殊菩薩為起點,由智慧而契入,最後向普賢問道圓滿參行,身體力行實踐解行並重的教化。因此學佛要悲智雙運,辦道要福慧雙修,這是佛陀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