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6成南亞裔具特定基因 染疫死亡風險加倍

 |2021.11.05
927觀看次
字級
英國牛津大學發現,60%的南亞裔及15%的歐洲血統者,身上具有特定基因,使染上新冠的死亡風險增加一倍,但接種疫苗能顯著降低這些危險。圖/美聯社

【本報綜合外電報導】英國牛津大學發現,60%的南亞裔以及15%的歐洲血統者,身上帶有LZTFL1高風險基因,會使染上新冠的肺部衰竭和死亡風險增加一倍,而接種疫苗能顯著降低這些危險。

刊載於「自然遺傳學」期刊(Nature Genetics)的此研究,可能可以解釋為何英國部分社區病歿人數特別高,以及新冠在南亞地區造成衝擊的部分原因。

先前研究運用英國和他國數以萬計住院患者的基因定序,發現一大部分DNA似乎影響人類染疫輕重症程度;此牛津大學的新發現,是建立在這一研究基礎上。

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牛津大學研究員結合人工智慧(AI)和新分子技術,指出這個稱為LZTFL1的基因,是風險倍增的原由。

研究估計,僅約2%的非洲加勒比裔和1.8%東亞血統者身上有LZTFL1風險基因。

領銜此研究的遺傳學家、牛津大學教授戴維斯(James Davies)指出,個人風險也歸諸於年齡等複雜因素,社會經濟因素也可能是解釋為何部分社區受疫情影響更甚的關鍵。

戴維斯說:「儘管我們不能改變我們的基因,研究結果表明,具較高風險基因者,可能格外能從疫苗接種中獲益。」

圖/法新社

英國《衛報》(The Guardian)報導,LZTFL1風險基因改變人類肺部對染疫的反應,是截至目前發現到的最重要遺傳風險因素。

研究人員認為,LZTFL1風險基因使人們的肺部更易受冠狀病毒影響。肺部上皮細胞可應用一種機制,保護自己免受新冠入侵,研究人員假設,高風險基因削弱了這一關鍵保護機制。

肺部細胞在面臨冠狀病毒時,防禦策略之一是降低細胞的特化,使細胞表面的關鍵膜蛋白ACE-2數量變少;ACE-2是SARS-CoV-2進入細胞的受體。

科學家指出,風險基因影響的是肺部,對免疫系統則無影響,意味著高風險群體仍可以從疫苗中獲得免疫保護。

目前的藥物主要針對免疫系統,科學家希望此發現有助開發出針對肺部的新藥。

不過,來自牛津大學納菲爾德人口健康系(NuffieldDepartment of Population Health)的伊斯蘭(NazrulIslam)指出,在用於確定特定基因(例如LZTFL1)盛行率的大型遺傳數據庫中,部分種族群體代表性不足,因此仍須謹慎看待數據分析和研究結果。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