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聖家堂的回憶,最深刻的是那一聲親切的鄉音。 圖/Ada
文/Ada
對聖家堂的回憶,最深刻的是那一聲親切的鄉音。
從新冠病毒肆虐全球以來,已多次接到西班牙聖家堂的募款來信。1982年動工興建的它,到現在還沒完工,但它卻是全世界還沒興建完工就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先例。聖家堂的興建經費來自捐款和門票收入,這一兩年來在幾乎沒有觀光收入的情況下,經費拮据是可以想像的。
聖家堂的主要設計者是世界建築大師──高第,他精於擷取動植物元素融入到建築裡,因此每每進入他設計的建築裡都會有來到璀璨森林的感覺。他也善用陽光和彩色玻璃折射,讓室內光影隨著太陽移動角度不停變幻著,高頂石柱上的雕刻也彷彿魔術般分秒律動著。
喜歡高第設計的建築,所以在巴塞隆納的六天行旅中,幾乎看遍了他大部分的作品,天天沉浸在藝術傑作裡。唯一讓人比較失望的是,所有的中文導覽都是大陸口音。對岸把Gaudi翻成「高迪」,用詞和口音就是有了些距離感。還有連所屬紀念品店賣的相關書籍也都是簡體文啊!
直到壓軸參觀的聖家堂,戴上耳機驚喜地聽到了熟悉的台灣口音和「高第」兩個字。正港的台灣味──親切的鄉音!隨著華人勢力崛起,全世界旅遊重鎮幾乎都能聽到中文導覽,但能聽到台灣口音特顯珍貴。在巴塞隆納有多位優秀的台灣人,是經過認證的官方導覽員,他們也算得上是台灣之光。直到現在,每每想起聖家堂,就會回憶起當時聽到那親切鄉音的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