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彭美玲
放手不是不關心,而是賦予另一種形式的責任。
放學時,很多老師因為擔心孩子邊走邊玩,選擇把他們一路帶到離學校約兩百公尺遠的導護老師值勤點,也就是多數家長接送孩子的小山坡。
剛開學前三天,我陪伴孩子們走上小山坡,倒不是因為擔心,只是因為剛接五年級新班級,想了解他們的狀況。三天下來,我覺得很滿意,也很放心。
第二周,我利用導師時間跟孩子分享:「老師覺得你們很棒,放學路隊讓老師很放心,路隊長把速度控制得很好。放學本來就是開心的事情,應該輕輕鬆鬆,不要太隨便就好,因此,老師想請大家自己負起責任。今天開始,老師只陪大家到校門口,我相信大家會注意自己和他人的安全,對不對?」
孩子異口同聲說:「對!太棒了,就這麼說定囉!」
不管是父母或師長,面對自己的孩子或學生,要放手其實不容易。因為必須有足夠的「捨得」,讓孩子在愛的鼓勵中成長,允許他們在安全的範圍從錯誤中學習,有時縱使有很多不放心,也要強顏歡笑,神態自若,我們可以做的就是──持續幫孩子加油打氣。
親子、師生間的那分關愛,並未曾真的放開,只是把緊緊牽繫的線放長、放遠,讓孩子知道他們可以做到。師長不可能時時刻刻陪在身邊,更重要的是:讓孩子有能力約束自己。
截至目前為止,路隊長不曾登記黑名單給我,導護老師也沒說班上小朋友不守秩序。我想,孩子們已經接下屬於自身的重責大任,升上高年級的他們,在人生旅途上又往前更進一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