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老子以一部《道德經》聞名於世,時至今日,歐美日本研究老子依舊是顯學,而國人也大都會口頭禪般地唸著「道可道,非常道……」,至於什麼是「道」,可能並不怎麼清楚的知道。老子被尊中國道教之祖,所寫《道德經》詮釋道德真實意,今以佛教憨山大師所註,略加白話銷文,真正體驗什麼是「道可道,非常道……」。
予少喜讀老莊,苦不解義。惟所領會處,想見其精神命脈,故略得離言之旨。及搜諸家註釋則多以己意為文,若與之角,則義愈晦。及熟玩莊語,則於老恍有得焉。因謂註乃人人之老莊,非老莊之老莊也。以老文簡古而旨幽玄,則莊實為之註疏。苟能懸解,則思過半矣。空山禪暇,細玩沈思,言有會心,即託之筆。
關於老子
依史記記載,老子,楚苦(音怙)縣厲(音賴)鄉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伯陽,諡曰聃。為周之守藏史〈即柱下史〉。孔子到周,問禮於老子。老子說:「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所謂君子,得其時則驅車而行,不得其時,則戴篛笠而徒步。我聽說一個好商人要深藏若虛。具有盛德的君子,外貌看起來是憨愚的。捨棄你的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這些都是對你無益的。我能告訴你的,就是這些而已。」
老子修道德,以自隱無名為學習要務。常年居住在周國,看見周國逐漸衰微,於是打算離開。到了山海關的關口,關令尹見到他高興地說;「您將隱遁塵世,請留給我一些您的智慧」。於是老子寫了《道德經》上下篇,以五千餘言詮釋道德的真實意義,而後離去,而世人不知其方向。
老子生於周定王三年,據說母孕八十年而生,出生即滿頭白髮,故稱老子。
論心法
余幼師孔不知孔。師老不知老。既壯,師佛不知佛。退而入於深山大澤,習靜以觀心焉。由是而知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既唯心識觀。則一切形,心之影也。一切聲,心之響也。是則一切聖人,乃影之端者。一切言教,乃響之順者。由萬法唯心所現。故治世語言資生業等,皆順正法。以心外無法,故法法皆真,迷者執之而不妙。若悟自心,則法無不妙。心法俱妙,唯聖者能之。
發明趣向
愚謂看老莊者,先要熟覽教乘,精透楞嚴。融會吾佛破執之論,則不被他文字所惑。然後精修靜定,工夫純熟,用心微細,方知此老工夫苦切。然要真真實實看得身為苦本,智為累根,自能隳形釋智。方知此老真實受用至樂處。更須將世事一一看破,人情一一覷透、虛懷處世,目前無有絲毫障礙。方見此老真實逍遙快活、廣大自在,儼然一無事道人。然後不得已而應世,則不費一點氣力端然無為而治。珥珥而世之談二子者,全不在自己工夫體會。只以語言文字之乎者也而擬之,故大不相及。要且學疏狂之態者有之,而未見有以靜定工夫而入者。此其所謂知我者希矣。冀親二子者當作如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