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不少六、七、八年級生,國小大半都有養蠶寶寶的回憶,無論是自然課老師上課大放送,或書局角落、學校福利社用透明盒擺著販售。近年學校不太流行養蠶寶寶,獨角仙、鍬形蟲成為新寵兒,也有學校不再飼養這些用於課堂觀察的小寵物,烏龜、山羊、狗貓這些「校寵」,成為學生自然課新觀察對象。
一名國小自然科洪姓教師說,國小自然科課程著重在學生對於自然界觀察和描述,蠶寶寶往往會出現在四年級課堂,但出現與否則是「因校而異」。洪老師表示,配合四年級下學期自然「昆蟲」單元,有老師會指導學生飼養蠶寶寶,並觀察牠從孵化、幼蟲、成蟲、結繭的過程,不過養蠶寶寶也要「糧食」穩定,都市桑葉取得不易,自然也難見蠶寶寶的蹤影。
養蠶狀況百出
老師不堪其擾
不過,近年也有不少老師基於生命教育的立場,反對小學生飼養蠶寶寶。另名國小自然科李姓教師,小學生把蠶寶寶帶回家飼育後,狀況百出,有人懶得清理蠶寶寶的糞便,或是產一堆卵、生一堆新生兒,搞到家長跑來抗議學校;也有蠶寶寶不慎從飼養盒爬出,不幸被人「踩」死;有蠶寶寶晚上被螞蟻咬死,學生哭著跑來學校,難以接受死訊,讓學校老師很困擾。
除了蠶寶寶,鍬形蟲、獨角仙、蟋蟀、螳螂也逐漸成為校園新寵兒。家有國小生的張姓家長說,鍬形蟲、獨角仙靠著市售果凍就可生存,相比養蠶寶寶還要去找桑樹採葉,「確實比較不崩潰」。
校園裡除了這些昆蟲,也有學校開始養起寵物,還化身生物老師的「活教材」。台北市華江高中教師辦公室外有三隻烏龜,一隻是老師養的,另一隻是畢業班養的留下來,還有一隻是被放生的,後來都成為生物課、 生命教育的教材,學生還幫這些烏龜創了社群專頁。
替龜換水過程
觀察鱗片代謝
華江高中地理教師張庭堃分享,餵食飼料、 洗烏龜換水也是學生歡樂療癒的時光,由於太搶手,學生還要填寫「預約單」,在換水過程,學生觀察到烏龜舊殼鱗片會脫落,會長新的出來。
此外,有學校為推廣生命教育,在學校養起校貓、校犬。大直高中二○一七年八月開學典禮上,迎來新生「校犬」Marlboro、小白,Angel、小狼隔年也加入,不論校慶邀請卡、學生美術作業,甚至升學考試,都能看見校犬身影,牠們充滿療癒的笑容,讓原本內向、不擅與人交談的孩子,開始與外界對話;透過認養犬貓的具體行動,也讓孩子更珍視生命。
一般校園中經常飼養校犬、校貓,不過桃園市內有二所學校,因為擁有遼闊草地而選擇飼養羊,一方面作為最環保、省錢的除草機,另一方面還可以向學生進行生命教育,一舉兩得。
桃園中興國小因校園有大片草地,經師生討論後決議飼養羊,目前校內共有五隻羊;經國國中則考量學校籃球隊吉祥物為羊,又可減少人工割草時間和金錢,先前還舉辦過取名大會,由附設幼兒園學生發想的「黑摸摸」和「黑嚕嚕」(台語發音)勝出,許多學生常利用下課及午休時間,到草地與羊互動,甚至有學生會主動拔草餵養,達到多元學習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