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心窗】 需要別人是一種能力

文/叢非從 |2021.10.29
1161觀看次
字級

文/叢非從

人們在親密關係中的痛苦其實就是:我內心深處並不相信你能滿足我,但是我還是想問你要。結果就是當你真的不能滿足我,我就很生氣。

這是很典型的投射性認同。你把自己不值得被滿足的部分投射出去,每當他滿足了你,你就小高興一下,或者自動化忽視掉。每當他沒有滿足你,你就驗證了這一信念:看吧,我就是不值得被滿足的。你會完全忽視他曾經滿足過你的部分,而只盯著他沒滿足你的部分,成功地讓自己陷入悲傷。

投射就是你只能看到自己內心有的部分。人們內心本來就有一種對自己無能的憤怒和絕望,和對於不能自我滿足的悲傷。為了應對這種悲傷,就以憤怒的形式投射出去,要別人來滿足。

沒有需求才是強者?

我們需要別人。

並不是只有親密關係才這樣。我們對於身邊親近的人,都會如此重複這個模式。而我所理解的內心感知到的自己強大,有四個層次:

一種是憤怒。憤怒真的讓人看起來很強大,理智上,我們知道憤怒其實並不是強大的表現,但從感受上來說,憤怒的時候,我們避免了自己顯得比別人低,藉此完成了讓自己心理變強大的過程。

一種是假裝不需要。當我得不到時,起碼我可以告訴自己說我其實不需要。也就是酸葡萄效應,吃不到葡萄要說葡萄太酸、我不喜歡吃。這樣我就可以拿回主動權,不讓自己顯得比別人低,以表現出我的內心其實很強大。

一種是修行到不需要。很多心理學家、靈修學家、雞湯學家都在告訴人們:你可以先愛自己,你完全可以自我滿足。於是更多孤獨的個體開始自我修鍊:我自己滿足自己就好了,不需要你。理論上來說這也是可以的,但代價似乎有點大。

一種就是坦然地表達需要別人。我所理解的真正強大,是要有需要別人的能力的。向對方表達需要,並不意味著自己比較低等,更不意味著我就失去了自我或者沒有尊嚴。我只是承認我在某些方面的確無能,是需要你的。

就像我去餐廳點菜,此刻我沒有能力和條件做飯,需要餐廳給我飯菜,同時我不覺得我因此就比你低等了,因為我堅信我對你有其他付出也讓你很滿足,我們是平等的。當我表達需要的時候,我也不強迫你滿足我,你可以說對不起本餐廳今日沒有該菜,那我換個菜或者換個餐廳就好了,而不會大吼你為什麼居然沒有這個菜?你平時不是都有的嗎?

一個看起來強大的人,會自己在家做飯,他有足夠的能力不依賴餐廳。但是,我還是會覺得,時常去餐廳生活會更愜意、更自由。

勇敢表達不依賴

需要別人與依賴別人不同。依賴就是完全不相信自己有能力,也不會行使自己的能力,而是交付給對方來滿足。依賴會形成強迫,你不滿足我,我就很受傷,容易絕望。需要則是,我選擇表達,這是我的事,你能否滿足,就是你的事了。但我不會因為不確定你是否能滿足我而不表達需要,更不會因為我有很多沒被滿足的經驗就任意下判斷,說你不能滿足我。「All I need is you」的心態,就是一種典型的依賴。

依賴就是「我不行,你來替我做」;而健康的需要是:「我也努力,你陪我一起。」

其實很多衝突,尤其是親密關係的衝突,都來自我們不能直接表達自己的需要,甚至是不能覺察到自己的需要。我們太習慣不表達需要,因為表達需要就意味著受傷、被人拒絕、不被滿足、沒面子。

而真正的強大就是,我表達需求,但我不會受傷。有表達就有不被滿足的機率,表達本身就是一場賭博。得到很好,失敗也無須覺得受傷。



(本文摘自寶瓶出版《我想愛你所不能愛的自己》)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