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通勤站正義車站在周末人煙稀少,使用率不高。
圖/林巧璉
【本報綜合報導】台鐵捷運化運量呈現南冷北熱兩樣情!高雄鐵路地下化耗資近千億元,地下化後在左營到鳳山這十五公里路,設置七座通勤車站,營運近三年;通勤車站多為雙向各為單一軌道,未設待避線,調度困難。因停站數變多、行車時間拉長,對住在端點站乘客來說,捷運化反而離家愈遠。
台鐵乘客從新左營站要搭火車回屏東的乘客,若搭到區間車,通勤車站因站站停,造成停等時間增加,累積不少民怨,停等時間多近二十分鐘。家住高雄鳳山李先生常搭火車至新左營站,再轉乘高鐵赴台北出差,通勤站啟用後,若搭區間車往返鳳山、左營,要增加十多分鐘,因此盡量避搭區間車。
根據台鐵資料,三年前高雄鐵路地下化啟動後,七個通勤站中,正義站搭乘率居冠,月均運量近六萬人次,單日一千九百六十八人次,有不少是雄中學生、上班族;使用率最低的是鼓山站,今年九月日均運量為三百七十人次,即使是去年同期,未受新冠疫情影響日均運量也僅有四百零四人次。
台鐵捷運化政策最早在台北、基隆區間運行,已通車近十年。來到北部,明顯感受到上下班時段搭火車通勤風氣很盛,基隆市「三坑車站」是台鐵捷運化後第一個新設的通勤車站,配合捷運化政策,台鐵在七堵、汐止間已增設第三軌加開區間車、增停通勤站時,讓對號列車可以「超車」,暢行無阻。
成功大學交通管理系教授鄭永祥說,捷運化後,站距變短,在未設待避、追越股道狀況,慢車卡快車,快車快不起來,民怨就浮現了,交通建設選地常著眼於較低成本土地,忽略周邊環境、運量等因素,容易衍生低運量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