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福祿壽」的民俗金紙,在台灣不過是極普通的酬神用紙,卻被歐洲人視為藝術價值極高的作品。從事印染創作近四十年的王嘉霖認為,藝術創作就是因為不離生活,所以能表現出文化底蘊,而平凡的周遭事物透過內心的反芻,才賦予了藝術生命,這就是民俗藝術可貴的地方。
這些年來,台灣興起一股藍染風,一般人因而只認識「藍染」,以為這就是全部。王嘉霖表示,藍染只是「印染」項目之一,這類技術、乃至藝術創作,可以用不同的素材呈現不同的效果,應用的顏料也不同,光是「印染」項目之一的版畫創作方式就有一百多種。
「印染」其實是很生活化的,一方印章蓋下,凸版印刷的作品立見真章,其藝術與信用價值不在話下。印染的領域分為藝術創作與工業用使用,現代生活中的儀表版、電子電路、包裝、服飾……等透過不同的網版印刷而成,都屬於工業印染的範圍。
另外,腊染是透過熔腊、塗腊(防止染色)、浸染、繪染、除腊程序,藍染創作方法也很多,如夾染、縫染、綁染、結染……等,都可呈現反覆多層的冰紋效果,加上印與染的結合效果千變化。陶藝的釉色,經過高溫燒製後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腊染經過冰裂紋的變化,產生不同層次的色彩及線條,其變化效果不亞於陶藝的釉色變化之美。
腊染的歷史悠久,宋太祖趙匡胤就曾以此方法染製官服,作為階級曲分。因此,宋代五溪地區的「點腊幔」(即腊染)就已經很盛行,而一些印染技術於此時傳至日本。到了明、清時代,貴州中部一帶也多用腊染衣料。民國後,腊染更盛行於湘西、貴州、川南的大部分苗族。
.王嘉霖的印染創作「大屯積雪」。
致力於讓生活化為藝術,將台灣圖騰融入印染藝術的王嘉霖,近年來以「為台灣印染藝術創造新風格」為創作目標,和他的學生們創作出「淡水暮色」、「大屯積雪」……等一幅幅具有濃濃台灣味的作品。計畫明年對外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