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農委會特生中心研究團隊追蹤二○○九至二○二○年資料顯示,保育類鳥種中的台灣朱雀和烏頭翁,以及本土鳥類棕三趾鶉、斑紋鷦鶯等族群下降,減幅從百分之二到百分之八十三,外來種灰頭椋鳥和白腰鵲鴝族群卻分別成長七十六、十六倍。本土鳥種的生活空間與食源縮限,恐釀成生態危機。
每年三到六月,特生中心在台灣鳥類主要繁殖季節,號召各地具辨識鳥類能力的民眾,在各自認養的樣區進行數鳥任務,今年有四百人共襄盛舉,累積十二年監測資料、共七十萬筆,透過鳥種族群數量變化,對生態環境提出警訊。
特生中心助理研究員范孟雯說,外來種灰頭椋鳥住在城鎮、農地、市郊有大樹的地方,十二年來族群成長七十六倍;生活在淺山森林的白腰鵲鴝也成長十六倍。白腰鵲鴝外型漂亮,愛唱歌,推測是寵物鳥進口後不慎跑到野外,族群擴大,搶了本土鳥類食源與居住環境。
生活在高海拔二千五百公尺處(如合歡山)台灣朱雀,屬保育類三級,十二年來族群減少四成五,推測是氣候變遷、暖化,原棲息在低海拔的鳥往山上跑,讓在高海拔的朱雀無處可去,棲地受壓縮。生活在一千公尺以下的保育類二級鳥類烏頭翁,族群略降百分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