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明哲
「只要……就……」教養議題上,經常討論這樣的「條件交換說」,訂定一個標準,當孩子努力達到後就給予相對應的獎勵。很難說是對是錯,有的孩子真能因此突破自我,表現得愈來愈好;卻也有些孩子對眼前的「胡蘿蔔」毫無興趣,缺乏精進的動力得過且過。
其實,孩子的好表現多是由於自我意識的驅策,是自己真的想變好而努力,外在的推波助瀾頂多只有短期效益,影響有限。以寫作為例,剛嘗試下筆時困難重重,經由閱讀或與同儕交流後慢慢進步,發現原來「我」也能寫出一些東西來,甚至獲得一部分人的共鳴,接下來就欲罷不能了。
此外,家長也不能任孩子予取予求,為了讓他們未來順利適應社會,可透過經驗分享、循循善誘,加以黑臉白臉的密切配合;面對無理要求,溫柔地釐清是「想要」還是「需要」,並在適當的時機讓孩子明瞭家裡的狀況。讓孩子知道,每一個人都可以是別人的許願精靈,父母也不是有求必應的萬應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