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顏曉曉
若玲生長在一個父權至上的家庭,身為長女,下面還有兩個弟弟、一個妹妹。
父母透過媒妁之言成婚,父親極為強勢,思想傳統的母親雖然處處隱忍,但始終得不到丈夫的關愛與肯定,因此終日鬱鬱寡歡。長期下來,母親因此得到憂鬱症,而若玲姐弟四人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也度過了一個相當不快樂的童年。
父親生性悲觀,只要情緒不佳就會拿妻兒出氣,動輒打罵。尤其若玲的小弟柏華是早產兒,因未獲得妥善治療,智力比平常人略低,雖然從小乖巧懂事,但在父親口中卻成了毫無出息的兒子,經常出言諷刺。幸好,母親及若玲對柏華十分維護及關愛。
母親擔心柏華將來沒有辦法自力更生,國中畢業便將他送去學印刷。由於柏華非常吃苦耐勞,深得老闆信賴,經過數年的努力,從學徒一躍成為師父,薪水也三級跳,完全不輸給一般人。
若玲與弟妹從小半工半讀完成學業,她與大妹若婷擔心父親會干預自己的婚姻,早早結婚離家,以便脫離父親控制。
大弟柏文從小品學兼優,考進了大型企業,經過多年努力,升任高階主管,雖然定期會給父母家用,但是內心的陰霾遲遲無法揮去,也不願意經常回家探望。當他得知母親的憂鬱症愈來愈嚴重時,想起母親悲苦的一生,索性把她接回家中細心照料,獨留父親與柏華相依為命。
一次車禍意外,若玲父親腿部受到重傷,必須住院治療。畢竟有生養之恩,若玲希望四姐弟拋開舊怨,輪流到醫院照顧;沒想到柏華卻力排眾議,堅持要獨自照顧父親。
他說,哥哥姐姐都已成家,要照顧家人又要工作,一定分身乏術,而他現在是孤家寡人,心無罣礙,可以請假全心照顧父親。
若玲感動得流下眼淚,問柏華:「難道你不會怨恨父親嗎?」
柏華搖搖頭說:「父親生養我真的很不容易,我不會怪他的。」
他還告訴若玲,父親之所以會這樣,可能是因為從小不曾享受過家庭溫暖,小學畢業就被迫去工廠當學徒,吃盡了苦頭,才會造成心理偏差,希望哥哥姐姐不要再責怪父親。
若玲看著智力不若常人的柏華,沒想到他會說出這番大道理。
孝順的柏華,不但不是父母的負擔,還一肩扛下照顧他們的責任,所賺的薪水大都用來奉養父母,也非常疼愛哥哥姐姐的孩子,是非常稱職的舅舅及叔叔。
若玲含著淚水,給了柏華一個大大的擁抱,輕聲對他說:「你是我們家的守護天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