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藝工作者的火紅對話

記者高燈立 |2007.10.27
703觀看次
字級

陶藝家以不同形式的陶藝創作,在同一個時空中會激起什麼樣的火花呢?

陶藝工作者鄧惠芬、黃玉英、卓銘順、瑞默斯.費茲哥達(Ri-mas VisGirda)即日起至十一月七日在台北市福華沙龍展出。他們透過火的陶冶與色彩的交互作用,賦予陶一種全然的新生命。

鄧惠芬的創作拋開傳統,在作品的線條、器型中,尋找遊戲性的實驗精神。她的陶藝作品包含直線與弧線的各種組合,呈現不同的故事內容,引導觀賞者走進創作主題。

黃玉英喜歡用渾樸的燻燒意象,來呈現傳統與現代的視覺張力,像台灣的茶文化、原住民的圖騰、大自然的生態等,都經過她的創意融合在作品中。她也嘗試用不同燒法及媒材來展現陶藝的人文豐富性與可塑性;如這次展覽的譗海洋世界豃系列,就是依海洋的印象所創作。黃玉英說,台灣是一個島國,有著漂亮的海域及豐富的海洋生態;她希望海洋的美,能透過陶藝變成一份令人珍惜的感動。

卓銘順的創作可以從譗雜草豃開始說起,起初有葉綠素、光合作用、藥草、野菜;不久後來了昆蟲、魚、鳥;透過驚喜的植物生長過程,發芽、長葉、開花、結果,而昆蟲、鳥兒忙著採食、授粉,豐富了卓銘順的創作養分。他以青花等釉下彩的方式,將最美的一刻記錄在作品上。

立陶宛藝術家瑞默斯.費茲哥達喜歡在作品上呈現人與材料結合在一起的效果,藉此傳達創作此作品的人,與所用的材料是同等重要的觀念,在創作時,像拉坏或是手塑時,他會誇大凹陷及不完美;有時會加些花崗岩來渲染活作品的表面質感。隨著年齡的成長,他開始變得更愛表達他的青春年代,愈老愈愛回顧,或許想藉此造訪昔日的夢想,來檢視及理解以前不知道的和沒看到的。在Rimas Vis-Girda的作品裡,可以品嘗到洋溢青春的回憶與濃濃的人文主義。

在四位藝術家的詮釋下,陶器有了新的樣貌與故事,陶藝不再只是藝術,也不只需要技巧與才能,最重要的是:陶藝展現了人的生活,展現對自然萬物的一種尊敬,使人反芻一種貼近生活的人文思維。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