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公布,相信是全球藝文界人士共同矚目的焦點。
今年(二○○七)由英國高齡八十七歲的女作家萊辛獲得。得主公布之前,各媒體「猜測」名單中,日本的村上春樹是其中呼聲最高者之一。
其實,村上剛出道時,曾被大江健三郎及遠藤周作在不同的文學獎評審中,投下反對票,儘管最後村上獲得該文學獎。反對理由是,像這樣的美國式小說有什麼價值?
如果以村上的前輩──無論是川端康成、三島由紀夫或遠藤周作、大江健三郎──的觀點來看,村上文學最缺乏的可能是傳統的思想性或嚴肅性。
川端康成獲得諾貝爾獎的理由是,再現日本的傳統美。日本的傳統美是什麼?簡言之,就是從八~十二世紀的平安朝貴族文學之美。而且,那時,文學主要的創造者,不是由男性擔綱,主要是女性。女性天生特別纖細且敏銳的感受性,後來流傳,擴大之後演變成日本文學的特質之一。
有人說川端文學呈現一股陰柔之美,不錯,一語中矢,因為川端長久浸淫於平安朝文學,例如《源氏物語》及多部女流日記等,自然受其影響。
三島由紀夫的暴力美學以及對死亡的特殊詮釋,構成「脆異」的文學特質。最後以切腹方式結束生命,將生活與文學完全融合為一。
遠藤周作一生透過文學證明神的存在,為神服務,樹立宗教文學的最佳典範。原本是日本作家中諾貝爾獎呼聲最高者。多數的中間性作品,或許是妨礙他通向諾貝爾獎之路的重要原因。
大江健三郎認為文學可以療傷,嘗試在文學中解決人生的問題。
以上述作家作品中呈現的「思想性」、「嚴肅性」來檢驗村上的作品,不難發現村上作品不追求美,也不探討宗教性議題……,難怪從部分前輩眼中看來,村上文學缺乏「份量」。
然而,時移事遷,距一九七九年的《聽!風之歌》,二十幾年後,村上作品被譯成三十幾國文學,不僅形成「村上現象」,也是諾貝爾獎呼聲最高的候選人之一。
村上文學「熱賣」的理由是什麼?現代是個「地球村」的時代,村上寫出年輕人共同的虛無感與不必負擔責任的世界。
文學價值會因文學觀而改變,村上正好遇上文學觀改變的「點」。
(作者為興國技術學院講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