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支付、電子電票兩大業務,今年5月起,不論從交易、儲值或使用者人數來看,電支均首度「完勝」電票。圖/資料照片
【本報台北訊】電子支付、電子電票都是無現金社會常見的支付工具,電票歷史尤為久遠。不過,近1年來這兩大業務在台灣明顯消長,疫情更加速此現象;今年5月起,不論從交易、儲值或使用者人數來看,電支均首度「完勝」電票。
政府開放電支機構設立至今6年多,歷史近20年的悠遊卡,則是在12年前,因政府立法開放發行多用途電子票證後,從交通票證轉為多用途的電票。
金管會從2018年4月開始有電支業務統計,當時每月的消費金額才22億元,電票則是它的3倍多,有71億元。儲值金額,電支當時1億元都不到,只有0.75億元;電票則高達83億元。至於使用人數,電支當時只有243萬人,電票當月有使用的消費卡數則多達1458萬張。
今年3月,這三大主要業務開始出現重大變化,電支當月消費金額72億元,首度超過電票的68億元;儲值金額117億元,也領先電票的114億元,只剩使用者人數還輸給電票。但到了5月,三大業務就全面扭轉,電支使用者人數增至1353萬人,首度超過電票的當月消費卡數1104萬張,而且有逐漸拉大差距的態勢。
金管會官員分析原因,行動支付熱潮帶動,年輕人習慣使用手機;電票以小額支付為主,電支的運用場域更多,到餐廳吃飯也可以掃電支,還可轉帳;5月疫情升溫後,民眾重視防疫,電票是實體卡片,使用電支消費則是完全零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