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尚智
位於台北中正區南海學園的國立歷史博物館,因館舍建築年代久遠,正在進行閉館整建工程,預計二○二三年十二月底前完成。
很多人去過史博館,但很少人注意到史博館的文物來源。史博館共有文物五萬件,原本的常設展──館藏華夏文物展有四百件精品,相較於台北故宮近七十萬件收藏品、北京故宮的一百八十萬件,看似小巫見大巫,不過文物內涵才是重點。
仔細欣賞館藏華夏文物展,可發現一半以上的文物,都是民國初年河南考古出土文物,過去在展場有一張巨幅的河南省考古地圖,因此有人戲稱為「河南文物展」;但這樣恐怕對遊客缺乏吸引力,所以史博館在常設展加入其他來源的文物,豐富其內涵。
這批文物,包括一九二○至三○年代河南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青銅器。值得一提的是,中研院史語所歷史文物陳列館,以及對岸的河南博物館(今河南博物院)都保存了安陽殷墟古物的一部分。
另一組比較特別的河南文物,是新鄭鄭公大墓青銅器。一九二三年在河南新鄭有人鑿井,意外挖出大鼎一件、中鼎二件,有人出價八百餘金想要收購,但被駐防新鄭的部隊──北洋陸軍十四師師長靳雲鶚得知後,立刻照原價收回,並將這組「青銅三寶」運到河南古物保存所,交給館長何日章保管,劃定發掘區域,讓這批青銅器可以完整出土。
靳雲鶚向吳佩孚報告此事,吳佩孚命令將出土文物運至開封妥善保管。一九二七年,在河南省政府主席馮玉祥的支持下,河南博物館創立。一九三○年至一九三七年,是河南博物館的黃金時代,培養出以關百益為代表的一批文物研究員。抗戰期間,該館把精華文物遷到重慶,一九四九年遷台。
一九四九年,國府將遷台文物的保存機關合併,於台中霧峰北溝成立國立中央博物圖書院館聯合管理處,主要保管故宮博物院、中央博物院、中央圖書館等機關的圖書文物,並設立北溝陳列室對外開放。此外,該處還代管存放在台中糖廠倉庫的河南博物館出土文物。
後來,教育部部長張其昀遵循總統蔣中正指示,在台北的植物園設立國立歷史博物館、國立科學教育館、國立藝術館及中央圖書館,合稱南海學園。
歷史博物館,是政府遷台後恢復成立的第一個國立博物館,也是第一個公共博物館。一九五五年開館之初,原名國立歷史文物美術館,使用日治時期留下來的木造建築為館舍;一九五六年,教育部把河南博物館的三十八箱文物及二戰後日本歸還的五十一箱文物撥交該館典藏。一九五七年,該館更名為國立歷史博物館。
這批河南文物顛沛流離,最終成為史博館的鎮館之寶。史博館以此為基礎,後來增加政府撥交、價購與私人收藏家的捐贈,例如一九八四年至二○○四年購買了三百件史前時代的彩陶,逐漸形成如今的館藏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