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支路的風景

文/履彊 |2021.09.28
2388觀看次
字級

文/履彊



每次返鄉,圖書館旁的「埔姜崙糖鐵綠廊」,總讓我放慢車速,彷如昔時等待五分車駛過鐵支路一般,當然,小火車不再叮噹叮噹的駛過來,平交道也不再閃著警示燈號。

將昔日糖廠用來集中、分裝白甘蔗的埕場,以及尚保留五分車軌的廊道,改成專供腳踏車通行及行人步道,並命名為「埔姜崙糖鐵綠廊」,雖有些拗口,卻隱約透著秋收時節,那瀰漫在陽光空氣中淡淡的甘蔗糖氣味,令人忍不住要停下來,深深吸口氣。

回到老家「親園」,閒時我必踩著腳踏車,沿著昔日運送甘蔗的五分車「鐵支路」,逡巡雙親在世時耕作的田地,包括村民慣習稱為「蔗埕」的白甘蔗集運作業場邊的那塊菜園,母親依季節不同曾經種著甘藍、青椒、笳子、白菜、芥菜……猶記菜園頭前尚有一叢迎風擺盪的綠麻竹,麻竹蔭影下便是擺放農具、茶水及休息遮陽的好所在。

少年軍人時期的我,如果休假日白天返家,三合院的老家大門總是虛掩,迎接我的是幾隻既熟悉又陌生的土狗。放下行李後,我必然可以在蔥綠盎然的菜園找到母親的形影,她不是正彎腰刈菜就是在種植菜籽或刨土除蟲,看到我,伊抬頭露出半掩在斗笠碎花布巾的臉,汗涔涔的笑得燦然。她一邊關心我在軍中的生活,一邊耙疏著菜壠,或引水或澆肥,有時我們還一起站在鐵支路旁,迎接正緩緩駛過的五分車,並舉手向五分車上認識我的司機春來叔打招呼,他會探出頭,大聲吆喝著我的名字,喊著:「少年仔,轉來喔!」

黃昏時刻,天色將暗未暗之際,由埔姜崙周邊蔗園用牛車載來的甘蔗,都已經分裝在五分車的車斗內,春來叔的小火車頭便燃煤升火起動,轉彎向龍岩糖廠行進,待母親將刈好的蔬菜放入挑籃後,駕著牛車的父親也由庄外的田園過來會合一起返家。

我和開小火車的春來叔熟識,是我上斗南初中時,曾經有一學期坐小火車到學校。當時小火車起站就是龍岩糖廠,清晨五時許就到俗稱「埔姜崙」的褒忠站,小火車其實是運送肥料、蔬菜、煤炭的貨運專列,為了方便農村子弟到虎尾、斗南上學,台糖特別加掛了一節客貨兩用的車廂,我是蔗農的子弟當然有優先權,有些鄉親趕早到都市,也和學生擠在一起,為了擠進車廂,我不得不在天濛濛亮時趕早到小車站,等待小火車發出嗚叫,或趴在鐵支路用耳朵測量火車進站的距離,然後上了小火車,窗外的田野也漸漸明亮起來。我在車廂內隨著小火車轉彎帶來的搖晃,一邊打著瞌睡,一邊怨嘆春來叔火車開得太慢。好不容易到斗南,日頭都火豔了,再從火車站用衝刺的速度,穿過市場、車陣進入校門,頭髮不多、額頭光亮的周校長,看到從車站飛奔卻遲到的學生,總是一臉肅然,但最多乾咳兩聲示警,沒有任何責備。

這是我對小火車或五分車的記憶,至今依然清晰。而沿著鐵支路種作,屬於我家的或為白甘蔗或是瓊蔴、薄荷、花生、水稻、蔬瓜……在父母離世的前一年,便因兄弟皆北上謀生且無意續作,相繼易手,如今,也只能在返鄉時,遙望昔日的田畝,思慕父母在田野耕作的形影,而小火車或五分車的鳴笛聲與在鐵支路發出控隆控隆的聲音亦已遠去。



初中畢業後一年,懷抱少年英雄夢的我,首次搭長途對號快的火車由斗南到中壢,成為士官學校的學生。揹著「從軍報國」紅布條的少年們,在火車行駛間,有人因離家而低頭拭淚,而來自眷村的軍人子弟,則毫不在乎的在座位上打鬧,我則有著從此天涯海角奔赴前線殺敵的悲壯情懷。

入伍教育的戰鬥教練,把來自都會、眷村、偏遠地區、農村、山村、海隅的少年軍人,磨練得黝黑碩壯,大聲唱著〈九條好漢在一班〉等慷慨激昂的軍歌,吆喝著口號與答數,好像真的就準備要到前線打仗了。我們白天在野外汗流浹背,大部分同學都雄糾糾氣昂昂;但有些從未曾離家過的同學,晚上也不免在棉被暗自啜泣,我班上的鄰兵阿龍就是其中之一,他甚至常在集合時跑錯方向,跑到隔壁連的隊伍,原因是每棟營房都同一個樣子,包括所有連隊職官、班長、排長凶巴巴的樣子也大同小異。

好不容易等到入伍結訓後的第一個假日,我被班長分派的任務是帶阿龍外出,並要保障他不會迷路,平安回到連上。阿龍從小未曾離開過南投信義鄉部落,父親是山上林班,他從未坐過火車,連到士校報到都是和爸爸坐鐵牛車下山,再搭一天才兩班的客運,輾轉到南投搭運木材的貨運卡車,一路上搖搖晃晃暈車才到中壢的。阿龍告訴我,他在山裡認得出每一條小徑、產業便道,叫得出大大小小的樹木,像一隻「猴山仔」從來就不會迷路;可到了營區、市街,整個人就昏頭轉向不知東南西北了。

走出校門,阿龍開口要求我帶他到火車站,他要好好看看、研究火車是怎麼「起火」動起來的。我告訴他,長途火車有客貨兩用,鄉下還有運煤、運肥料、運甘蔗的五分車──就是鐵軌較窄,沿著鄉間田疇巡行的小火車。他聽得一臉欣羨,還希望暑假時,先帶我上山打獵再到我家搭小火車。

我帶他到中壢火車站,對市街並不陌生的我,當然不可能和他一起看火車,但為了保障他不會迷路,我先為他上了一課野外「方向識別與判定」的課,要他分清楚面向車站大門的左右兩側,右邊是進入月台的剪票口及廁所,左邊則是旅客下車的驗票口,前方有計程車及三輪車,而車站的正對面就是「一樂大旅社」,旅社兩側的路就是進入市區的馬路……

阿龍一邊聽我講解,還一邊做筆記,我為他選了一個可以透過鐵路欄柵,看清楚火車入站、出站的樹蔭下,叮嚀他除了上廁所,千萬別亂跑。然後,我自己快步走到新生路當時中壢最大的「鴻儒堂書局」,以及入伍前就光顧過「新生書局」,幾乎花光了二個月的薪資,匆匆買了《老人與海》和《戰爭與和平》二本世界名著,也為阿龍買了包他最喜歡乾吃的生力麵,趕緊回到火車站。遠遠的,我看到阿龍趴在欄柵上,正津津有味的數著正要離站的一列平快車車廂數。

多年以後,我和已經從特戰部隊士官長退伍,且離鄉在台北擔任保全公司主管的阿龍見面,關於他經常去火車站看火車,以及有一次在車站大廳,看到一個穿著夜校制服的清秀女孩,也在大廳內張望火車時刻表,他靈機一動,立即買了一張月台票,上面寫上自己姓名及通訊信箱,羞澀又冒失的遞給那位女孩,沒想到,兩人居然因此開始通信,甚至成為後來的阿龍嫂的往事,豪爽的他大聲笑著說,火車是他和蘭妹最好的媒人,一直到現在,他還不時帶著兒孫到已改建的中壢火車站,重溫昔日與蘭妹認識的舊夢,也因此全家老少都成了火車迷呢!♣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