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貝柳斯(一八六五酖一九五七年)生於芬蘭,作為醫生的父親讓西貝柳斯自幼學習鋼琴,十歲就開始嘗試作曲,後學習小提琴。中學畢業後,西貝柳斯在家庭壓力下選修法律,可是在短暫的一年之中,他決心成為小提琴家而轉入音樂學院,並致力於學習作曲,先後到柏林與維也納進修,一八九一年回國。
身為芬蘭作曲家,西貝柳斯的愛國主義強烈,他根據民族史詩創作了合唱交響曲《庫列沃》和管弦樂曲《列明凱能組曲》,並且為愛國歷史劇編寫了組曲《歷史場景》和音詩《芬蘭頌》。
他的《第一交響曲》和《第二交響曲》為他奠定了國際地位。其他廣泛流傳的作品有交響傳奇曲四首、小提琴協奏曲、交響詩《冰洲古史》、戲劇配樂《憂鬱圓舞曲》、《暴風雨》等。
作為芬蘭民族的作曲家代表,西貝柳斯的音樂創作風格有濃厚的民族色彩,同時又與歐洲的傳統音樂息息相關。他把民族的靈魂融合在音樂創作中,透過音樂表達人民的心聲。他曾經與德國作曲家馬勒討論兩人對於交響曲的觀點。
馬勒認為交響曲必須包容一切事物,就像世界的縮影一樣 ;西貝柳斯則認為交響曲的風格和嚴謹的形式,是作品成功的關鍵所在。儘管他們各持己見,卻不妨礙兩人成為名留千古的交響曲大師。
西貝柳斯的最後一部交響曲在結構上是獨一無二,與傳統的四個樂章交響曲所不同之處,是創造了僅只一個樂章的交響曲,用這部作品來表現生命的歡愉和活力。
自四十歲開始,西貝柳斯過著幾乎半隱居的生活。他在湖畔建造了居所,除了出席指揮演出自己的作品之外,只一心一意作曲。可是六十歲之後的三十二年生命裡,卻完全不再發表任何音樂作品。
荷蘭自一九五○年開始,為了表揚西貝柳斯在音樂方面的貢獻,赫爾辛基每年舉辦一年一度的西貝柳斯音樂周,以讓人們更認識他的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