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修建過百多間廟宇的剪黏藝師陳三火,有「屋頂上的藝術家」之譽。圖/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記者曹麗蕙台北報導】從事剪黏工作近一甲子,參與修建過百多間廟宇的藝師陳三火,有「屋頂上的藝術家」之譽,尤其他開創「敲擊隨緣技法」兼容環保概念更為人所津津樂道。正因陳三火在傳統創新創作與志業傳承上均有卓越貢獻,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今公布他自21位資深工藝者中脫穎而出,獲選為今年國家工藝成就獎。
「似乎命中註定要吃剪黏這行飯!」剪黏作品遍及全台多處傳統廟宇的陳三火,民國39年出生於台南麻豆的匠師家庭,父親陳添奧為彩繪司阜。一次隨父親至廟宇進行油漆彩繪工作,幫著裁剪屋脊裝飾用的玻璃,從此與剪黏結下不解之緣。他初中畢業後便跟隨胞兄李世逸(從母姓,師承泉派剪黏名師洪坤福之傳人陳專友)學習廟宇剪黏工藝,成為洪坤福一派之第四代傳人。
至今陳三火從事剪黏工作近60載,積累精湛深厚的技藝基礎,精巧的剪黏作品遍及全台,包含豐原慈濟宮、台南玉皇宮、大甲鎮瀾宮、北港朝天宮、麻豆三元宮及甫於 2021 年完成的新營真武殿等,全台逾百間廟宇,都可見到他的剪黏手筆。
在修復因921地震損毀的慈濟宮,隨手用碎花瓶拼黏出第一座達摩像作品後,陳三火就此展開以廢棄陶瓷片作為剪黏素材。圖/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
尤其2002年,他至台中豐原修復因921地震損毀的慈濟宮時期,隨手用碎花瓶拼黏出第一座達摩像作品後,從此開始應用廢棄陶瓷片作為剪黏素材,創作出其獨特的工藝作品。
傳統的剪黏,是將色彩鮮豔的瓷器剪成碎片後,黏貼在灰泥上,再修剪為需要的樣貌,而陳三火開創獨具創意且兼容環保概念「以摃代剪」的「敲擊隨緣技法」,以舊花瓶、酒瓶、陶罐等器物經自然敲破後的碎片為素材,使傳統剪黏工藝開闢新徑,在台灣剪黏工藝領域展現出獨樹一格的不凡風采。
由於陳三火在傳承中開創剪黏工藝新生,使得他獲獎無數,分別於2015年榮獲台南市政府頒發「藝術貢獻終身成就獎」;2016年榮獲第22屆全球中華藝術薪傳獎;2020年獲文化部認定為國家「重要傳統工藝-剪黏工藝」保存者,是國家重要傳統工藝首位剪黏「人間國寶」。
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表示,陳三火不僅創作持續不輟,向世人傳達剪黏工藝之美,也致力於技藝傳習,開班授藝,成立「剪黏家族」培植後進,在工藝技藝創新及文化傳習上卓有貢獻,「今年再榮獲國家工藝成就獎之殊榮,可謂是實至名歸。」
陳三火作品〈牛轉錢坤〉。圖/台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