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萬事》歸誰養

星雲大師 |2007.10.24
2634觀看次
字級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時代不斷進步,然而今日社會已經發現有兩個嚴重的問題,一個是年老以後「歸誰養」?一般人通常有家、有兒女,但現在的老人不一定要家、要兒女,兒女也不一定要奉養父母。

另一個問題是,有些孤苦的幼兒,缺少父母親的照顧,他們「歸誰養」呢?每一個人出生以後,應該都有一個家,但現在社會複雜,很多幼兒,他們的家不成其家,親不成其親,所以社會看起來需要很多的養老院與托兒所,才能解決這許多問題。

托兒所是希望的工程,養老院是夕陽西下的事業。現在民間雖然有不少私人籌設的養老院與托兒所,但在管理上卻有不少問題;政府雖然也花了許多錢在這上面,但也有經營失敗的例子。高雄縣政府創辦、佛光山承辦的「鳳山老人公寓」,成功創下「公辦民營」的「老人安養中心」之模範,不過這也只是杯水車薪、如海一漚,「歸誰養」仍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對此,有四點看法如下:

一、歸家中份子養:如是長輩,兒孫應有孝養的責任;如係幼童,父母不能照顧,或許可以讓爺爺、奶奶來養。我們每個人出生以後,父母養育我們,師長教育我們,國家栽培我們,社會、朋友幫助我們,所以一個人的生存,需要不少人的資助。我們成長以後,有力量就應該懂得回饋。現在的社會,一個青壯年人至少應該負擔二個至四個老幼人口,否則社會問題繼續發展下去,將「老無所歸,幼無所養」,則國之不國,民之不民,有失國家尊嚴。

二、歸慈心人士養:社會上有許多忤逆不孝的兒女,但也有許多慈悲善良的人民。今天國家應獎勵由民間成立「寄養家庭」,讓每個寄養家庭分擔照顧一個老人或小孩;或者有慈善人士,合資籌設養老院、孤兒院,使社會老弱孤幼,都能有所歸、有所養。過去數十年,社會上也有人辦養老育幼的事業,但政府卻沒有審查籌辦人的資格與立意,讓一些沒有愛心的人以此圖利,甚為可惜。真正有心從事養老育幼的人,必須由社會連署、推選,讓真正的善心人士籌辦,才不會失去善美的本意。

三、歸社福機構養:現在政府終於注意到相關的社會問題,所以也創立了長青學院、松鶴樓、慈心院、托兒所等福利機構。但是,這些社福機構的服務人員之資格,一直沒有明確標準,導致服務品質良莠不齊。養老育幼雖然是社會、家庭的問題,但也是從政者所應解決的國家大事。一個進步的國家,要讓社會到處充滿光明希望,到處洋溢歡樂笑聲,才是為政之道。

四、歸宗教團體養:現在的寺院、教堂,當然是以傳教為宗旨,但宗教也有責任幫助政府從事慈悲、博愛的事業。所以,政府可以規定,多大規模的寺院、教堂,應該收容多少老人、幼兒,讓老弱人口有所分散。宗教一向號曰「救人救世」,假使「老不肯養,幼不肯教」,豈不失去了宗教關懷社會的意義。根據統計,台灣現有一、兩萬個宗教團體,假如一家寺院、教堂都能養二至十人,則數十萬的老弱孤小,不就都能有所養、有所歸了嗎!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