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宏信
菴摩羅果,梵文 āmalaka,又名菴羅,菴沒羅、庵羅果、庵摩勒等,為印度特有果實,類似胡桃,其味酸甜,可食用,亦可為藥用。佛經中「阿那律見閻浮提,如觀掌中庵摩羅果」,即是此種水果。菴摩羅為布施聖果,被民間廣泛譽為神果,盛唐時期由印度傳入中國。
《佛光大辭典》解釋,菴羅樹為芒果樹之一種;《大唐西域記》:「菴沒羅果,雖同一名,而有兩種:小者生青熟黃,大者始終青色。」由以上解說,對照樹種果實圖鑑,及參訪印度聖地的信眾所見,芒果和菴摩羅是不同的。
有人以為菴摩羅就是芒果,《毘奈耶雜事》卷一載:「梵云菴摩洛迦,此云餘甘子。」另從果形外觀研析,菴摩羅應是餘甘子果。
餘甘子,又名油甘子、米含、望果、木波、油柑、牛甘果、回甘子等,果實呈圓球狀,可以生食,味酸、微苦澀,食用先苦後甘,可生津止渴,也可藥用。《一切經音義》:「菴摩羅果,其葉似小棗,果如胡桃,味酸而且甜,可入藥分也。」
《大唐西域記》:「阿摩落迦,印度藥果之名也。」《維摩詰經‧弟子品》僧肇注:「庵摩勒果,形似檳榔,食之除風冷。」因此有人研判,佛經中所說的「陳棄藥」,是牛尿泡發酵的餘甘子,飲下去可治病,不論是否有歷史依據,餘甘子可入藥應無疑義。
餘甘子秋分前後盛產,是中秋拜月的佳果,含有豐富維生素,與山楂、白欖並列為世界三大雜果,果可生食、醃製,根莖葉均有藥用價值,有清熱解毒、生津止咳、健胃消積、治療風溼、咽喉痛、痢疾等功效,葉子晒乾可以沖泡,製成果醬蜜餞,營養價值很高。但飲食須知節量,不宜貪嘴多吃,小心腸胃不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