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戒清淨的第四項是「懺悔清淨」。「懺悔清淨」指:假使犯理觀心念上的重戒,需要於觀心中修習懺悔。若犯事相上的重罪,依四種三昧來說,就有懺法可以懺除。
《普賢觀經》說:「端坐念實相,是名第一懺。」《妙勝定經》說:「若犯四重戒及五逆罪,只有禪定的力量,方能得救。」《方等經》說:「三皈五戒,乃至二百五十戒,若有違犯,都應該懺悔,令它清淨。」《請觀音經》說:「破除梵行的人,造十惡業,都要盡除污垢,懺悔清淨。」
依照以上經典所說,可以知道大乘法中,是可以懺悔的。罪從重的因緣生,就要從重的心念來懺悔,才能對治。如果沒有殷重(殷勤懇切)的心,只有懺悔儀式,也是沒有用的。障礙不滅除,修學止觀是不清明的。
假使有人在現生中起了重罪,只要懺悔,就能消除。因為迷路近故。若是過去的重罪,要懺除就比較難了,因為迷路較遠故。
若想懺悔二世(過去與現在)的罪障,行四種三昧的人,順著世俗的十種心,以明白過失;並且,要用逆流的十心,來加以對治。這二十種心,即是各種懺悔的根本。
順著世俗的十種心,是從細到粗,最初由一念無始以來的無明,乃至成就一闡提的罪業;而逆流十心,則從粗到細,先破一闡提的罪業,到破除無明的自性空。在順流中,愛與見的煩惱,同是從細到粗,順於生死,故稱順流。順流十心,指:
一者、內心執取有我與人之妄見:自從無始以來,被煩惱所迷,認識不明,妄執有我及人的存在,所以,生起執著五蘊和合的色身是實有的,由此身見,起妄想顛倒;因顛倒故,生起貪瞋癡;由於愚癡故,廣造各種惡業,故隨業流轉生死。
二者、內計我人、外加惡友:內心已有諸多煩惱,於外境又遇到惡的朋友,鼓動行邪法,使煩惱倍加深重。
三者、不能隨喜:內外都具足惡的因緣,於內能消除善心,於外滅除善事,對於他人行善,皆不能隨喜。
四者、無惡不造:放縱身口意三業,無惡不作。
五者、惡心遍布:雖然所做事少,但惡心遍滿身口意的三業。(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