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現場】 幫助孩子完成寫作任務

文/鄭依琳 |2021.09.20
1030觀看次
字級

文/鄭依琳

從事寫作教學多年,有時會發現,孩子明明生活經驗豐富,為什麼在寫作時,往往唉聲嘆氣,即使經過引導、討論,仍然不斷地詢問:「XX字要怎麼寫呢?」「之後要寫什麼呢?」或者乾脆罷工,「我不會寫。」

從寫作理論找答案

遇到上述的情況,如果先排除情緒、動機等心理因素,就認知心理學的觀點來看,當個體長期記憶裡有相關的線索可以提取,但卻無法下筆,可能是寫作的「轉譯」階段出現了困難。

「計畫、轉譯、回顧」是寫作的三個階段,「轉譯」負責將心理文字轉變成書寫文字,認知心理學家Berninger、Fuller與Whitaker認為,轉譯的過程包括「內容產出」(text generation)及「繕寫」(transcription)。「內容產出」是將想法轉換為語言表徵,而「繕寫」則是將語言表徵轉換為書寫的符號。

在Berninger等的研究中,因轉譯歷程產生的寫作困擾有兩種類型。一種是「繕寫能力不佳」,意即寫作者心中有想法,但書寫能力欠佳,常出現錯別字,但若運用口語表達即可流利說出想法;另一種則是「內容產出不佳」,寫作者書寫工整,但寫得少,結構不完整,常寫到一半就不知道接下來可以寫什麼。

無論哪一種,均會影響寫作的流暢性,「繕寫能力不佳」的學生往往寫一兩句,就急著查字典;「內容產出不佳」的學生則是篇章零散、句子空泛。

轉譯歷程影響寫作流暢性

「我手寫我口」是教師常用的教學策略,鼓勵學生把自己所想到的內容「說出來」,透過語言來構思寫作的內容。然而,「我手寫我口」主要協助學生「內容產出」,讓學生運用擅長的「口語」來構思材料,後續再處理「繕寫」的部分即可。

但是,轉譯階段不僅只有「我手寫我口」,學生將內在想法說出來(外在化)之後,需要再將口語的內容(語言表徵)進行重整,刪除口語化的描述,選擇正確的字詞、句型來形成文字表徵,並寫出來(文字化)。「我手寫我口」雖是有效的教學策略,但後續教師仍須引導學生繕寫的技巧或是記錄的策略,讓學生寫下說出來的想法,輔助學生「繕寫」,使轉譯的過程更順利。

其他策略

一、內容產出策略:

內容產出是轉譯的第一步,教師可以透過討論、腦力激盪、自由聯想、小組互動等方式,幫助學生從長期記憶中搜尋相關的寫作材料,並輔以筆記、心智圖等策略,使學生歸納與分類想法,並建構文章的結構。

有些孩子在寫作時,會因為不知道某個字怎麼寫,而停下來查字典或問同學,等到字會寫了,又忘了自己先前要寫的內容,只好從頭再想。

此時,建議運用「空格法」,請學生將不會寫的字「留個空格」,表示「這個字不會寫」,或在旁邊寫上注音,等文章大致完成後再補上即可,才不致影響行文時的內容產出。

二、繕寫練習:

繕寫是寫作基本功,教師可從「增加寫作機會」方面著手,生字造詞、句型造句、創意故事、小日記、周記等。經常性的訓練,使學生習慣檢索與提取記憶中的資料,運用所學過的生字或語詞,提高書寫能力。

技能的練習若能達到自動化,就能節省認知資源,使心智運作投入更重要的學習目標中。優良的寫作者,因為轉譯已達自動化,使其在寫作時,能更專注於寫作主題的描述、修改與偵錯等,讓成果更加完善。因此了解轉譯的歷程,可使教師能更有效地協助學生完成寫作任務。

寫作能力很重要,但是並不容易,寫作的轉譯階段是學生實際下筆的第一步,需要將規畫好的題材寫成具體的文字、章句。透過轉譯策略的練習,可以為學生搭建認知學習的鷹架,教學者也可以透過觀察學生的寫作情形,診斷他們寫作的瓶頸,提供相應的策略指導,幫助學生在學習寫作的路途上,擁有更多的力量。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